冬前冬后幾村莊,溪北溪南兩履霜,樹頭樹底孤山上。
在走過鳥語花香的春天,經歷驕陽似火的夏天,收獲秋天的累累碩果后,我們終于迎來了銀裝素裹的冬天。但是,你知道“冬”這個字是怎樣被造出來的嗎?
“冬”字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來表示一年四季中的“冬季”,多指每年的陰歷十月到十二月之間。據《說文解字》記載:“冬,四時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冬”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個季節。但這已是它的借用義了?!岸钡谋玖x應該是“終”,就是“終結”的意思。
下面,且看“冬”字的演變過程:
上圖中,甲骨文的“冬”并不是真正的“冬”,而是“終”字。古語中,“冬”與“終”的基本意思相同。甲骨文中的“終”像一掛絲線已經用到了盡頭,表示終極、終結之意,它是個會意字,表示東西、時序已經終了,繼而表示進入一年四季之末——最寒冷的季節。
金文的“冬”字像太陽被鎖在一間封閉的房子里,這表示冬天是寒冷的。
小篆的“冬”的形體改變較大,把金文中的“日”去掉了,又在下面增加了一個“仌(冰)”字,這樣改頗有意思,不見太陽只見冰,當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
在漢字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這種古今異字的現象,文字學上稱之為古今字。“冬”與“終”就是這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