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煉油企業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是中國石油市場體制改革的基礎。
2015年5月底,國家發改委公布相關核查評估公示,初步確認山東東明石化集團(簡稱,東明石化)獲得原油進口使用權,每年可使用量為750萬噸,成為對外公布的首家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地方煉油企業。
據了解,在東明石化獲批之后,國家將繼續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2015年仍將有約十家符合條件的煉油企業獲批,總規模約為3000萬噸/年。
“石油市場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目的,就是要降低準入門檻、形成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泰地集團總裁張躍表示,民營煉油企業開始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這只是中國石油市場體制改革的第一步。后期仍有更多的改革空間,如原油進口權開放、更多民營企業參與石油戰略儲備等。
消息顯示,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牽頭的相關部門和智庫機構正在制定石油天然氣改革總方案,這也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在2015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具體的方案有望在下半年亮相。
“使用權”繼續擴圍
東明石化作為全國最大的地方煉油企業,獲得了第一份進口原油使用權的“牌照”,這也意味著從2013年開始研究的進口原油使用權放開政策,經過兩年的時間終于實質性落地。
2013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稿)》,期間相關內容修改多次。2015年2月發改委正式公布《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對于原油加工企業的裝置、能耗、用油數量進行了明確。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擁有一套及以上單系列設計原油加工能力大于200萬噸/年(不含)的常減壓裝置。
為了獲得使用權,不少煉油企業也對煉化裝置進行了淘汰、升級。以東明石化為例,其淘汰了三套合計350萬噸/年的自有裝置,淘汰兼并重組的落后煉油裝置250萬噸/年。其裝置也由此前的1200萬噸/年減少至750萬噸/年。同時東明石化還承諾將建設LNG儲存設施、完成油品質量升級。
東明石化并不是唯一一家會拿到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企業,后期發改委仍將陸續公布符合條件的企業。而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獲得使用資質,這也是發改委在《通知》中主推的一項路徑。
在企業的資質評估上,發改委將具體的工作交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執行。據評估領導小組副組長孫偉善表示,只要企業的規模和報送的申請材料合格,且承諾淘汰落后產能或建設天然氣儲氣庫,專家組會立即對其進行現場核查,并很快報給國家發改委。
據石化聯合會相關負責人透露,2015年將有約十家符合條件的煉油企業獲批,每年可用的進口原油規模3000萬噸。
有消息稱,廈門翔鷺石化有限公司也有望在隨后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每年可使用配額為400萬噸。
此前,“無油可煉”是國內地方煉油企業面臨的共同困境。即使這些企業能夠自己從國外找到供油渠道,但按照國家“原油非國營貿易配額只能用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煉廠加工”的規定,也是徒然。如今,隨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獲得,煉油企業只需要向擁有原油進口權的企業申請進口額度即可。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次進口原油使用權開放,仍不是給予這些企業直接的進口權。在卓創資訊原油分析師高健看來,這已經是一個上游資源開放的進步。
2014年8月,新疆廣匯集團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2014年進口量為20萬噸,公司曾表示可將原油銷售給符合產業政策的煉油企業。但實際上,廣匯進口的原油最后的銷售對象除了“兩桶油”并沒有更多的選擇。但是現在隨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企業的增多,這一狀況也將改變。
“對于煉油企業而言,要進口權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使用、能夠進行加工。”高健說,如果進口回來還不能用,對于煉油企業也沒有意義。在獲得了原油進口配額之后,此前維持在四成的地油煉裝置開工率將有望提升,相關企業的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也將得到改善,地煉行業的市場格局將重新改寫。
產業鏈逐步放開
在使用權資質放開后,國內多家煉油企業也在等待原油進口權放開的進展。據了解,進口資質的評估審核也同樣在石油石化聯合會進行,但這一工作還處于初期階段。
在去年廣匯集團作為一個特例獲得原油進口權之后,是否還將有更多的民營企業獲得準入,將這個原本高度壟斷的“口子”繼續撕開?目前市場各方都在等待下一步的進展。
張躍認為,2004年商會成立以來,每年都向中央上交多份關于開放原油成品油進口權、深化石油體制改革的文件,呼吁向民營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現在原油使用權放開了,但是仍遠遠不夠,石油體制改革仍有很大的空間。”張躍認為,民營企業的優勢就在于擁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拓寬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主體,并讓民營資本進入勘探環節,增進中國原油安全,這也將是石油體制改革的突破點。
根據天則經濟研究所的報告,石油壟斷體制導致了全社會效率損失,2001年至2011年石油產業的福利損失高達34770億元。
從官方的表態來看,油氣改革進程也在提速。5月中旬,國務院公布了《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要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進一步深化電改,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目前的改革思路是國家層面提出一套總的改革方案,涉及到整個體制、產業鏈準入、政府監管等“頂層設計”。與此同時,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內的油氣企業也已經成立了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國家總方案框架下進行企業內部的改革。
董秀成認為,油氣改革的重點將集中在資源上游開放、油氣管網輸送獨立、收回大型央企的行政權以及深化價格改革等。
除了總的改革方案正在制定中,大型油氣央企的改革也將是本次油氣改革的內容。5月4日,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同一天公布了人事調整事宜。“三桶油”集體換帥,也讓業界期待三大企業的內部改革將加速推進。
可以明確的是,油氣改革大幕已經拉開。而在石油天然氣進入寬松供應的“新常態”中處于改革浪潮中的民營企業將面臨新的挑戰。
對于規模較大的油企而言,隨著原油進口權放開等油氣改革逐步深入,對他們是利弊共存。山東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欒波說,“一方面有利于地煉拿到一手進口原油,提升開工率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代價不小,將來還要及時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應對利率、匯率等各種可能的風險。”
對于規模較小企業而言,則更不樂觀。“本身具有規模優勢的大型地煉企業在獲得優質原料后,優勢會更加明顯,未來逐步會取得與國營煉油廠相對公平的市場待遇。”廣東石油商會信息部部長姚達明分析說。相比較,地煉小企業在政策紅線和地煉大企業競爭的雙重擠壓下,生存空間變得更小。
在中國石油化工聯合會信息部主任趙志平看來,小型地煉企業只有以下三條路可走。“一是轉型,但動輒數千萬元的投入和一定的技術要求,會將很多小企業排除在門檻之外;二是向下游加油站銷售和國內油品貿易商延伸,但留給他們的空間也不多;三是地煉小企業聯合起來,抱團取暖、實現升級,或者被地方大煉廠兼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