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啟明
有位作家說過,我們今天所能享受到的便利是任何一個中世紀的皇帝都望塵莫及的,這是時代進步的紅利。
這個端午小長假我宅了兩天,然后在家附近轉了一天。期間,嘗試了很多互聯網的新產品。粗略統計一下,外賣配送的龍頭“餓了嗎”用了三次,58同城投資的上門洗車服務“呱呱洗車”一次,大眾點評網的一鍵買單服務一次,滴滴打車叫車兩次。比較善于“計算”的我仔細統計了一下,用“餓了嗎”訂餐是到門店堂食的六折,“呱呱洗車”初次體驗免費,大眾點評買單比原價省了接近20%,“滴滴打車”因為返券太給力,基本上是出租車的二分之一還不到的價格。粗略計算了一下,三天時間起碼省二三百塊不止,時間成本就更不計了。
對于媒體來說,互聯網商業創新已經說得太多太透徹了。但從用戶體驗角度來講,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還有待向更深更廣的方向邁進。每次下班走進小區,十有八九能看到肯德基、麥當勞的送餐電動車,而順豐速遞、京東的配送員則在小區周邊有著固定的配送點兒。很多時候,你剛起床時在這些網店下了一個餐飲的單,還沒等洗漱完畢門鈴就已經響了。互聯網所帶來的變化沒辦法不讓人驚詫。
有些事物,第一次出現感覺新奇,滿目皆是就會覺得平常。依稀還記得蘋果智能手機剛剛登陸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坐在星巴克店里等老同學(沒錯,是女生),她拿著最新款的iPhone4手機風馳電掣般地殺到,然后在我用吸管慢慢悠悠地呷咖啡的時候,看她不停地滑動屏幕。然后,我的黑莓手機基本都沒敢拿出來。
再后來,蘋果手機一代一代地更新,日新月異。國產的智能手機也開始不斷地涌現,價格卻在不斷地下降。我也意識到,科技進化的趨勢就是這么迅速到來的,誰都拗不過。
我從黑莓更換為蘋果五代產品實屬無奈,但更換以后卻感覺到無比方便。之前選擇性忽視的微博、微信等產品,以及那些我只聽過而沒用過的APP,都成了我愛不釋手的“玩物”,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新聞客戶端,我幾乎迷戀到“喪志”的程度。一邊因為工作需要,一邊因為的確是興趣使然,整個人幾乎到了被機器(尤其是與網絡連接的)奴役的程度。
但是,在這大千世界里我絕對不是個案。憑我的自我了解,我對科技的后知后覺對得起“科技小白”的稱號。我不會自己給電腦裝系統,不會給手機刷機,甚至各種團購網站都是在當家的手把手教會的。可是當體會到這一切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便利之后,就越發離開不了。
就在父親節那天,老媽用我們淘汰的一款智能手機給我發Facetime(面對面聊天又不用付費的手機創新)的申請,我心想這老太太是如何學會我都沒有用過的這個“玩意”的。原來,是老家鄰居的大哥裝了無線WIFI,然后自告奮勇幫老爸老媽設置OK的。科技的春風都能吹進我照顧不到的領地,未來還能放過哪個邊陲小城呢?這種趨勢是極為可期的,對于傳統的改造也將是勢如破竹的。
在冷兵器的時代,一個武林大師退隱江湖修煉,十年之后出山,天下無敵手,物是人也不非。還能夠比劃著跟當年老友喝喝酒吹吹牛。放到今天……,我突然想起了在星巴克那天,兜里揣著黑莓手機看女同學拿著蘋果手機滑屏的那一幕。我們彼此看著,應該都是不自然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我也立刻去換一部,就這么簡單。
很早以前,有些文人擔心人類被“異化”的問題。面對工具,面對智能,身體的解放和精神的被奴役是相輔相成的。但總體而言,我并不認同。因為,幾乎所有的積極與消極,對于人類來說都是后天的。
有位作家說過,我們今天所能享受到的便利是任何一個中世紀的皇帝都望塵莫及的,這是時代進步的紅利。我學不了麥克·盧漢那種預言家:雖然知道未來會怎樣,但內心還是想偏不那么樣,但現實中又不得不那樣。很拗口吧?那就對了。面對科技的進化,我們能做的就是趕緊“妥協”,然后在腦門刻上“互聯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