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科技也有所進步,人們的追求不再單一,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對于農村的發展,國家也不斷的予以重視并采取措施,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不斷的制定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新政策,如何有效的進行土地管理模式的建立,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本文對于以農村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建設和諧的土地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有效性建議。
關鍵詞:產權保護;核心;土地管理模式;研究
前言:我國固有的土地管理模式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土地的利益和社會的整體發展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通過對土地產權的保護,將整體管理模式進行細致的剖析。
一、淺談我國基本現狀下以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的內涵
(一)我國土地管理的基本現狀
六十年末期開始,我國就開始實行包產到戶,連接改革開放的大趨勢,使得我國的市場逐漸對外打開,將以往封建落后的局面逐漸摒棄掉,無論從經濟上、文化發展上還是思想上都真正的進行了延展創新,努力與世界相接軌,其中《憲法》的修改、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于我國的各項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修改憲法對于土地管理的重要意義
長久以來我國都處于傳統守舊的社會觀念里,法律法規上也存在很多的紕漏,使得很多土地不能得到很好地利用,有大量浪費的現象發生,土地發展水平整體偏落后,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不景氣,社會整體水平偏低。新一輪的《憲法》修改是國家對于土地管理方面尤為重視的表現,《憲法》中明確了產權責任制的相關問題,將使用權以及地產權進行了細致的分化,將土地管理落后的整體現象進行了良好的修正,有了非常不錯的改觀,其中明令禁止了開發商對于人民私有土地的占有行為。
2.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于土地管理的重要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最終達到促進社會經濟共同發展的目標,一直到今天也依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標桿存在,我國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人們生活節奏也很逐漸加快。大部分土地無故浪費,造成了嚴重后果,至此,政府積極提倡摒棄守舊的管理模式。相關數據表示,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GDP以平均每年9.4%的比率在上升,但是過分的發展經濟,卻忽略了能源的消耗,在當時,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消耗最嚴重的國家,周而復始,這樣的能源消耗給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又造成了影響,大范圍的盲目用地,使我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就是將土地資源合理化利用,在不損害任何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滿足這一需求[1]。
(二)以產權為核心土地管理的重要意義
財產的歸屬性質與秩序相結合生成的財產關系就是產權,是人對物的所有權,也包括對其的一切權利,這項權利是受保護的,權利中包括:人對土地的使用權、人對土地的繼承權、人對土地的抵押權、人對土地的所有權、人對土地的租賃權等等。整體內容上將相關的管理形式用法律的方式展現出來,將土地的使用權進一步規范化,減少了因此產生的糾紛和浪費現象的發生,將土地資源合理有效地進行了利用[2]。
實現土地產權管理是一種必然趨勢,對于現如今我國的耕地狀況而言,無論是國家、政府、各集體或是個人對于土地的所以權都是對于土地實行保護,但是,又因為復雜的社會情況導致很難將具體計劃全部落實,而直接管理是很難實現的,這樣循環下去,就會再現土地浪費的情況,多年來,在我國農村,耕地是否可以繼承使用的問題一直受到廣泛熱議,對于類似現象的層出不窮,產權問題核心的建立是土地管理的必然趨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以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一)土地管理制度相關的法律體系的建立
法律存在的意義是制約人們的生活行為,對于土地管理來講,想要更好的約束人們的各項行為就必須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長久以來對于土地管理問題建立了多次的法律條約,用以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土地管理制度,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有重要的意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重要目標相契合[3]。
1.《憲法》
我國在1982年《憲法》中明確了國家土地所有制的原則,頒布的內容為“國家與集體的二級土地所有制”,1988年修改憲法之后,明確了土地轉讓問題,這些條例的頒布都是政府對于土地管理的相關法律制約。
2.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規
政府第一次明確提出土地轉讓權和使用權的相關政策,是在199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讓出和轉讓暫行條例》中提出的。對相關內容有詳細發描述,這項法律措施的頒布,直接減少了因為權力劃分不夠明確,所產生的糾紛問題[4]。
(二)土地管理相關制度的逐漸完善
在我國,土地管理制度正在逐漸完善的過程中,現階段,主要是進行土地的實名制登記制度,對于產權來講,實名制的實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歸屬問題的關鍵因素,政府對于土地糾紛問題要逐漸重視起來,積極運用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個別省市根據自身城市的具體情況,設置固定的調解部門,用以土地問題的咨詢和相關事件的及時解決。
總結:
以產權保護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的建立,與我國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切實目標相契合,大大提高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率,為實現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璐岍. 農地征收沖突與土地資源管理方式轉變——以村級農地產權界定為核心的土地資源管理系統設計[J]. 資源與人居環境,2013,01:45-48.
[2]王世元. 完善土地產權制度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在中國土地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上的講話[J]. 國土資源通訊,2013,02:26-31.
[3]陳利根,張金明. 城鄉統籌一體化與土地法的協同創新——土地法的體系化立法模式構建[J]. 河北法學,2013,09:16-23.
[4]葉紅玲. 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是什么——從十八年的土地管理史看我國土地管理體制、政策的發展變化與核心趨勢[J]. 中國土地,2004,Z1:5-11.
作者簡介:王艷(1988·5)女;籍貫:廣西桂林市。2010年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士學位,單位:桂林市臨桂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