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汪紅葉
摘要:旅游業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朝陽產業”,具有生態破壞小,技術要求低,拉動就業能力強等優點,但是經過30余年的發展和建設,我國各地旅游業發展水平呈現出嚴重不均衡的特點。安徽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發展水平遠落后于周邊沿海省市,這個問題值得我們研究。
關鍵詞:安徽旅游發展、政府重視、資源結構 、配套建設
安徽旅游資源豐富,南有黃山、九華山自然風光資源,中有環巢湖城市-生態旅游資源,北有亳州、鳳陽、壽縣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安徽旅游業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發展速度仍非常滯后,這種滯后的因素是值得深思的。
一、安徽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重視不夠
安徽對旅游產業的定位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但是在現實中,旅游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時常被其他經濟工作擠到一邊。政府重要的經濟部門、決策部門還沒有參與進來。 之所以導致當前這種狀況,其根源在于安徽旅游產業發展薄弱,旅游業直接經濟貢獻率低,因為貢獻率低所以不被重視,又因為不受重視投入少,導致發展薄弱,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二)旅游人才匱乏
安徽旅游人才的匱乏,導致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人才匱乏體現在:一是缺少旅游經營管理綜合人才,高端旅游項目規劃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嚴重的人才流失。 二是旅游人才分布嚴重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黃山、合肥一帶,其他地區旅游人才嚴重匱乏,對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影響巨大。
(三)旅游業發展缺乏深入規劃和建設
目前,安徽提出本省旅游發展的戰略是3大旅游區建設,一是以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浙江稱千島湖)為中心的皖南景區,二是泛巢湖的皖中景區,三是以亳州為重點的皖北景區,規劃從總整體上是符合安徽旅游資源分布規律的,是科學的。但是,目前安徽對3大旅游區具體的發展方向和三區間的合作,以及精品旅游產品的挖掘都缺乏深入的規劃和研究,全省旅游發展大局的規劃僅停留在戰略層面。
(四)重視景區建設建設,忽視配套建設的延伸
安徽在景區基礎建設上投資是充分的,如徽杭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得黃山與長三角客源地距離大為縮短,合肥新橋機場、黃山屯溪機場、安慶天柱山機場、阜陽機場的開通也使得旅游者到安徽旅游更為便捷,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無疑對安徽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積極影響。但是,旅游業相配套的建設卻沒有深入開展下去,如旅游產品單一,各景區間存在商業壁壘,服務質量差、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產品等。
(五)國內市場的開發重視不夠
入境旅游一度在我國創匯收入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許多省市已將目標旅游市場轉向本國消費者,而安徽旅游業在目標市場定位的轉移中嚴重落后于其他省市,致使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卻沒有充足的游客。旅游產業的發展也漸漸落后于沿海省市,并且這種差距還在加速增大。
(六)周邊合作存在問題
一直以來,安徽在旅游產業發展中非常重視與沿海省市的區域合作,這本來是一個好的政策。但由于安徽在經濟上、商業上遠遠落后于沿海的江浙地區,在與其合作的產業鏈中,安徽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如黃山-千島湖-杭州7日游,往往是游覽觀光在安徽,休閑購物在江浙。安徽在這個產業鏈中的旅游收入只有門票和住宿,被稱為“門票經濟”、“床板經濟”,利潤微薄,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贏合作,只是起了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七)改革力度不夠,建設資金匱乏
安徽旅游業的發展之所以缺乏活力,很大程度上跟國企壟斷了大部分旅游資源有關,由于國企缺乏有力的競爭,無論在投資、管理、服務質量等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外省的民企,如果沒有一定量的民企進入,安徽旅游業的振興還有一段路要走。
二、發展的建議
(一)推行“政府協作型”發展戰略
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在此過程中,政府應積極主動的做好配合協作的角色,在制定相關旅游政策法規、編制旅游規劃、招商引資、增加旅游景區財政投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周邊區域合作以及打造本省旅游形象方面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二)積極進行人才建設
在旅游人才建設方面,一是要打造一只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體系,包括高層規劃人才,中層管理人才,基層服務人才。二是要把從業人員在職培訓教育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來抓,確保人才建設一直在高水平上運行。三是要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為安徽的旅游發展提供決策咨詢、發展規劃、市場營銷、業務培訓指導。
(三)對省內3大旅游區深入開發,聯動發展
目前,安徽皖南旅游資源的開發較為深入,而皖中、皖北發展滯后,3大旅游區既沒有聯系起來,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內在經濟發展潛力也沒有真正開發出來,在這些方面,安徽可以借鑒云南旅游產業的發展。將黃山、九華山、合肥、亳州由南到北打造成一只完整的旅游帶,各地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這樣既使游客的旅游內容變得豐富,也會增加游客在安徽的逗留時間,增加旅游的收入。
(四)重視國內市場的開發
針對市場定位不準確的問題,安徽應將重點市場轉向國內,通過依托本地獨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策劃,加大宣傳投資和營銷渠道建設,將產品推向全國重點目標市場。
(五)轉移合作方向
對于與沿海省市區域合作導致收入不平等問題,安徽可以轉變思路,安徽與周邊的江西、河南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文化接近,加強與這些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合作,資源既能互補,在產業鏈又不至于跌入底端,有利于合作雙方共贏的實現。
(六)加大國企改革力度
加大國企改革力度,發展多重所有制經濟,本著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激活旅游市場的活力,通過增加民間資本的投入,完善基礎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延伸產業鏈條,使旅游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真正起到核心推動作用。
(七)提高旅游產品開發層次,開發精品旅游產品
將純粹旅游觀光產品升級為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等高附加值的旅游產品,同時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產品,打造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以此吸引游客并提高旅游收入利潤率。
作者簡介:李雪峰(1983-),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現代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汪紅葉(198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現代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教師,本科,主要從事財會專業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