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在博物館中陳列的各種文物,不僅具有非常高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本文選取安徽蚌埠市博物館的清同治三年江南水師提督銀印為例,對該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故事及所經歷的離奇經歷進行闡述。
關鍵詞:同治三年;長江水師;提督銀印
淵源流長的中華歷史長河中保留著很多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載體,蘊含著國家的歷史與民族的淵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作用、教育作用與借鑒作用。
一、蚌埠市博物館概述
蚌埠市博物館成立于1974年,是蚌埠市文廣新局下屬事業單位,主要的功能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對地上與地上文物進行有效的保護、展示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對通過對文物的研究、展示等向民眾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蚌埠市博物館在學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例如大禹文化、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省內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蚌埠市博物館占地2000平方米,其中陳列廳的面積將近一半,能夠對各種類型的展覽進行承接與完成,已經成為了蚌埠市進行古代歷史文明和現代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蚌埠市市委政法為了能夠將蚌埠市博物館中所珍藏的文物進行更好的保護與展示,在市民廣場為蚌埠市博物館選取新址,于2012年開始動工。
在蚌埠市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藏品,在數量方面非常龐大,已經達到了10000余件,在種類方面也非常豐富,包含了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時代遺址、各朝代陶器、玉器、書畫古籍等。博物館藏品豐富,以出土文物為本,輔以文字圖表,以歷史 · ·進程為順序,展現了6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1912年京浦鐵路通車期間蚌埠的歷史發展概況。這些文物藏品對蚌埠市的歷史發展與變革進行了充分的展現,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二、清江南長江水師的組建與發展
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期間,長江流域是太平軍與清軍交戰最為激烈的區域之一,由于此時清政府并未在長江流域組建統一的軍事單位,此時與太平軍交戰的清軍全部懸掛湘軍旗幟,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滿族親貴的疑慮與畏懼,在與太平軍的戰斗告一段落之后,湖廣總督官文曾經建議組織長江水師,但是朝廷當時并未采納這條建議,而是依舊將湘軍水師最為長江流域的主力。
曾國藩在同治元年上奏請求組件長江水師,清政府批準了曾國藩的建議,但由于當時正于太平軍苦戰,長江水師組件工作一拖再拖,直到同治三年才任命湘軍水師將領黃冀升為江南水師提督,但是當時的官員建制中并未“江南水師提督”一職,曾國藩再次上書請求設立“長江水師提督”官位,并請求吏部“頒發印信,以昭信守”。清政府隨即改命黃冀升為長江水師提督,這也意味著清政府長江流域建軍計劃開始啟動。
三、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
清朝歷來非常重視陸地軍隊的建設與補給,相比之下水軍的建設處于長期之后的狀態中。面對太平天國軍隊在長江流域的嚴重威脅,曾國藩在同治元年奏請建立長江水師。清政府采納曾國藩建議,同時任命黃冀升為長江水師提督。在黃冀升被任命為長江水師提督之后,上文所講的“頒發印信,以昭信守”,其中的“印信”就是現存于蚌埠博物館的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提到黃冀升大概很多人都并不認識,但是大家對張愛玲卻并不陌生,黃冀升就是張愛玲的外曾祖父。黃冀升是清朝外派常駐最高級別從一品武官所擁有的第一任主人,在之后一直由清朝外派常駐最高級別從一品武官所擁有。
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的被最后一任水師提督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后帶到了阜陽潁上,在隨后的常年在征戰中遺失。之后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邊經歷的難以想象的曲折歷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被遺棄在了蚌埠的廢品收購站中。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之下,當地的市民經常將一些文物丟棄到回收站,而蚌埠博物館在成立之初顯然也意識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于是工作人員進場到回收站或者焚化爐進行文物搜尋工作。這枚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就是在即將被焚化時被蚌埠博物館工作人員救回,將包含在銀印中的崢嶸歷史再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屬于蚌埠市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在對清代海水軍發展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與研究價值。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長為10.8cm,寬為10.8cm,屬于正方形印章,高為9.1cm。在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上方的動物為虎,因此該銀印屬于虎形鈕。銀印上方的虎呈現出長嘯的狀態,在身體上全部雕刻有獸毛紋飾,在虎頭處刻有“王”字。在印章下方用滿文與柳葉篆漢文篆刻有“江南長江水師提督之印”的字樣,在印被用滿文與楷書漢文篆刻有“江南水師提督之印禮部造”的字樣,印的左測用漢文篆刻有“同治三年九月口日”的字樣,印的右側用漢文篆刻有“同字七號”的字樣。
總結:
清同治三年江南長江水師提督銀印在經歷了無數的輝煌與坎坷之后被蚌埠市博物館所收藏,從而實現了自身藝術價值、研究價值與歷史價值的充分發揮,再次展現出了迷人的神采。
參考文獻:
[1]郭志菊. 傳播學視角下的中國古代印章[J].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76):116-120.
[2]劉澤榮. 魅力·中國印——解讀中國印章藝術及審美[J]. 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3,03(76):112-117.
[3]張國棟,王東亮,周偉. 方寸之地 變化萬千——淺述印章的歷史和篆刻藝術[J]. 滄桑,2012,01(37):104-105.
[4]李樂瑩. 古代高句麗印章文化探析——兼與中原印章文化比較[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01(6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