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莉
摘要:關西武將集團作為地域群體是秦漢時期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在東漢時期對東漢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助東漢崛起、統一,但在皇權異化的情況下也是導致東漢滅亡的催化劑。
關鍵詞:東漢政治;關系武將集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漢一朝是在關東豪強地主勢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關西大族卻能夠長期把持朝政,參與到外戚、皇權、宦官的政治斗爭中,其中的盤根錯節非常值得深思。關西武將集團助東漢在軍閥割據、群雄逐鹿之際完成統一,建功封侯;但他們也是在皇權異化情況下專權干政、導致東漢滅亡的殘忍殺手。本文以安定梁氏和隴西董卓為例來探討關西武將集團與東漢的統一與裂變。
(一)輔定社稷,鞏固統一
西漢末年農民暴動、群雄爭霸,各地的豪強勢力、貴族、農民紛紛崛起,劉秀從一個河北的地方集團逐漸成長為東漢的統治集團,依靠的是各個地方的武裝集團,因此劉秀集團充滿了地域色彩,而且在東漢統一過程中,關西武將集團在軍事斗爭中占據優勢地位。在赤眉軍攻入長安時,在西北地區,安定梁統與竇融以及諸郡守起兵保境,一時間使得河西地區“兵馬精強,倉庫有畜,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 ]。
此時的劉秀雖說稱帝,但是面臨群雄割據的局面也是一籌莫展,梁統和竇融仔細分析了時局之后,在建武五年(29)歸順劉秀。河西集團的歸順無疑是雪中送炭。梁統被封為宣德將軍。建武六年,隗囂反漢,梁統殺隗囂使張玄,領兵輸完擊隗囂,隗囂大潰,城邑皆降,梁統被封為成義侯,“同產兄巡、從弟騰并為關內侯”[ ]。劉秀之后能在五年之內,消滅了關東各個割據勢力,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劉秀與耿弇、梁統等人的杰出的戰略思想,他們能夠在戰場上化被動為主動,扭轉劣勢。
國家初建,百廢待興,恢復社會生產,給百姓安定的社會生活需要健全的法度,梁統向來以明法度聞名。針對政治時局,他要求嚴刑、重刑,認為“刑輕之作,反生大患;惠加奸軌,而害及良善也”[ ]。他在任時政績卓著,“吏人畏愛之”[ ]。在東漢消滅割據勢力中,關西武將集團能夠認清方向,及時投靠劉秀,并且輔助劉秀實現統一。在天下初定時,他們又能夠以自己的才識為恢復社會生產提出自己的見解,逐漸地在東漢政權中獲得一席之地。
東漢是依靠各地豪族而建立起來的,所以在建立之初,豪族就在朝政中占據中樞地位。統治者想要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統治,就必須削弱他們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而自己勢單力薄,只能依靠自己信任的自家人,也就是外戚勢力。東漢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比較賢明,統治有方,政權比較穩定,外戚家族的榮顯與否完全取決于皇帝。另外,外戚家族如果是賢輔,那就會成為皇帝的得力助手,如果在自己勢力足夠強大且生出野心時,皇權也會受到削弱,當然,在中央集權相當穩固的東漢初年,與皇權較量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東漢一朝讀經風氣濃厚,通經入仕成為捷徑,受此環境影響的關西武將集團也不再是單純的武將,他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軍功家族的安定梁氏也開始注重文化的熏陶。梁松是“博通經書,明習故事,與諸儒修明堂、辟雍、郊祀、封禪禮儀,常與論議,寵幸莫比”[ ]。少因功拜郎,娶光武帝女舞陰長公主,與皇室聯姻,風光一時。光武帝的為政措施是退功吏進文臣,而且他即位后,有意打壓地方豪族,平衡地方豪族勢力,對于這位女婿,光武帝是十分寵幸的。但因“數為私書請托郡縣”[ ]被發掘而對朝廷有所怨恨,寫信污蔑朝廷,下獄致死。從這里可以看出,無論是軍功家族還是豪強地主大族,他們的興衰還是依賴于皇權,其崛起與衰落與皇權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功臣也以史為鑒,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在國家統一后,甘愿辭去職務,不問政事。如耿純早在建武初期,就上交了兵權,“(耿純)因自請曰:‘臣本吏家子孫,幸遭大漢復興,圣帝受命,備位列將,爵為通侯。天下略定,臣無所用志,愿試治一郡,盡力自效。帝笑曰:‘卿既治武,復欲修文邪?乃拜純為東郡太守。”[ ]通過劉秀的回答可以看出,劉秀是贊成有功之臣的請辭的。耿純在皇權強大的前提下選擇了順應時勢,服從皇權,這樣不僅保全了宗族,而且也鞏固了王朝政治,是劉秀王朝在建立之初軍功集團不容忽視的條件下做出的明智之舉。
(二)手握重權,禍亂朝綱
東漢中后期,朝政腐敗,皇帝昏憒,貪圖享樂,土地兼并問題嚴重,階級矛盾尖銳,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即位皇帝大多年幼,只能依靠外戚、宦官勢力來維持統治,這就導致了外戚、宦官勢力的膨脹和皇權的削弱。他們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斗,導致政治日益黑暗。隴西董卓作為地方割據勢力,野心勃勃,是導致東漢滅亡的催化劑。
董卓,“隴西臨洮人也。少好俠,嘗游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 ]。“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余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 ],他臂力過人,騎射超群,羌胡都畏懼他。受羌胡之風的影響使得董卓習于夷風,這里尚武之風盛行,是天下精兵良將所在之地。漢桓帝時期,董卓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后跟隨中郎將張奐鎮壓羌人起義,因戰功步步高升,一累遷并州刺史、河東太守。他在鎮壓黃巾起義和平定羌胡少數民族叛亂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這支部隊以羌胡少數民族為主體,如主要將領有牛輔、李傕、郭汜、樊稠等。可以說,涼州是董卓的根基所在,朝廷對于此是非常忌憚的,在中平六年 (189),東漢政府征董卓為少府,想要解除董卓的兵權,董卓不愿放棄兵權,離開了此地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根基。他上書說:“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饑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復上。”[ ]在漢靈帝病重時,任董卓為并州牧,想要把他的兵力劃到皇甫嵩那里,董卓復上書言曰:“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 ]他看到了朝廷的日漸腐朽,也沒有想過為朝廷力挽狂瀾,而是駐軍河東,打算伺機而動,干預朝政。
漢靈帝死后,漢少帝劉辯即位,外戚與宦官斗爭爆發,“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 ]董卓以“逐君側之惡人”、“清奸穢”為名殺進洛陽,除掉了宦官與外戚勢力,袁紹奔至冀州,董卓得以擅權。董卓并不像皇甫嵩那樣忠心,只有對權力的野心。何進召董卓無疑是引狼入室。董卓率領涼州兵團進入洛陽之后,“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完全控制了東漢政權。他生性殘暴,驕忍無親,廢少帝,立獻帝劉協,根除了外戚勢力。他頒布的法律刑罰混亂無度,對普通老百姓也往往實施嚴刑酷法,而對親信家族,則違法不究,總之,一切都取決于董卓的個人意愿。他鑄小錢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百姓苦不堪言。在關東盟軍起兵之后,為了控制獻帝,他脅迫獻帝將都城從洛陽西遷至長安,“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于長安,步騎驅蹙,更相蹈藉,饑餓寇掠,積尸盈路。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 ],使洛陽毀于一旦。董卓之亂,引起天下共憤,他在關東聯軍的鎮壓下兵敗。董卓之亂給予已經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以致命的一擊,漢王室名存實亡,三國之亂由此開始。
縱觀東漢一朝,其建立者從毫無根基到完成統一,依靠的是豪族勢力,這也注定了東漢統治的根基的薄弱性。關西武將集團如安定梁氏、西北竇氏家族作為一方割據勢力順應時代潮流選擇賢君,歸順劉秀,為他完成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也在鞏固統一、維護統治中成為皇帝的良輔。但是這股勢力依托家族力量和地方根基在皇權遭到削弱時也有可能會走在統治者的對立面,成為威脅皇權的潛在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