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獲取知識,解決難題的捷徑。學生具有自學能力,就能如魚得水,變被動 為主動。在激烈競賽的社會中更好地學習、生活。
關鍵詞:主動權 自學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為學生具備自學能力,就能自己獲取知識,解決疑難,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
然而,長期以來,特別在農村,一直固守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解詞、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生硬刻板。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沒了個性和主動性。為了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習語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學習意識——自主化
自主化,就是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被動學習的學生課前不會自覺預習課文,課中不會及時反思。他們“緊跟”教師的進度,任由教師“擺布”、“灌輸”。學習是他們的負擔。主動學習的學生一方面能主動地制定學習計劃,優化學習方法,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始終處于自我管理狀態。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教師一方面要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讓他們明白學習不是家長、教師的事,另一方面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求知的過程,自主嘗試、探究。
如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播放了生動形象的課件,讓學生眼動、口動、腦動、心動,觀看地震發生時地面上的巨大變化,感受大地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為學生了解地震中的父與子做好鋪墊。生動的畫面,震撼人心的場面讓人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學生的興趣被喚起,后面的嘗試、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二、學習形式——多樣化
“老師,我們喜歡你變著法兒給我們上課。”這是學生對我說的話。是呀,變著法兒上課,多好玩呀!放開手腳,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機會,讓他們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自主質疑問難、自主發表見解,通過主觀努力,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完成學習任務,語文課堂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如在教五年級《將相和》時,我采用自讀自悟,探究合作,自練自演的方法。布置學生預習時,我讓學生充分尋找課文中有疑惑的地方,多問幾個為什么。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展示搜集到的各種資料及自己讀懂的部分,并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藺相如說要給和氏璧舉行隆重的典禮才肯交出來了?”“澠池會上,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教師又引導學生就感興趣的問題自由組合,分成小組討論,進行探究學習,接著又讓他們將探究的結果進行交流。因為只有通過交流,學生才會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成果,體驗探究成果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還可以取長補短,增長知識。最后,我讓學生扮演藺相如、秦王、趙王、廉頗,在小組里表演。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是春。開辯論會,當小老師,猜謎,競賽等形式,讓原本單調的語文課多樣化了,學生趣味盎然,樂此不疲。
三、學習內容——集中化
語文的學習涉及的面很廣,如果一篇文章的學習要面面俱到,學生的學習必定不能深刻。因此,學生學習的內容應有所篩選,一課落實一個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學習的內容集中了,目標也明確了。如學習《貓》時,就重點讓學生了解貓的性格特點;《頤和園》則學習作者移步換景的方法;《搭石》學習當地人們的無私奉獻精神……
另外,學生學習的教材,很多出自名家經典作品,如《蟋蟀的住宅》《卡羅納》《貓》等等,這就為學生的深入學習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學時,除了讓學生學習課文外,我還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閱讀原著,再讓學生寫閱讀感受。這樣學生的學習既集中又深入,效果特別的好。
當然,由于閱讀對象千變萬化,教師應引導學生歸類透視,從中探尋各類文體閱讀的共性與個性,總結出閱讀規律與方法,或精讀,或跳讀,或略讀;或比較,或還原;或順向歸納,或逆向探源,使學生能拿著“鑰匙”開啟閱讀之門,真正自主地閱讀文本,解讀思想內涵,從而實現與作者真實對話,產生共鳴。
四、學習評價——實效化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正確的評價,適度的表揚是孩子成長的沃土。在孩子的自學過程中,需要教師的評價。評價分為很多種,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相對性評價、絕對性評價。在語文教學中,我注重情感評價。情感評價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態度、意志、自信心、價值取向等因素進行激勵性評價。它無時間的限制,可隨學生學習過程見縫插針,隨時回應學生的表現,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并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你提得真好!”“你的回答很精彩!”“這次的表達你進步了!”“再想想,你一定能回答出來!”好言一句三冬暖,在溫暖如春的課堂中,學生沒理由不思考,不努力。
其次,我還讓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里面分三板塊:自己取得的進步、父母的評價、老師的評價。通過記錄袋,學生能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好習慣的養成。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相信這句話。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給孩子實實在在的評價,孩子會多一份動力,多一份自信。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學,努力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我們的孩子才能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威廉·詹姆士《心理學原理》
作者簡介:方智鳳,女,1977年7月出生,在漳浦縣杜潯中心學校任職,小學高級教師,對農村教育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