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社會的個人,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實際上進行的是與歷史相互聯動的活動。歷史需要歷史學家不斷運用、發掘、驗證才能前進;歷史學家也需要以歷史為對象和依據研究才有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歷史; 歷史學家; 《歷史是什么?》
歷史可以造就歷史學家,歷史學家也能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是對過去人類發展過程的追述與總結,當代歷史學家研究歷史,是在人類過去遺留下的蹤跡實物中探尋蛛絲馬跡,以此為基礎,不斷總結概括出新的論斷,進而不斷推動史學的發展。歷史學家必須秉承客觀原則,不可信口開河,憑直覺輕易下結論。歷史本來就是過去人類創造出的客觀存在的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東西,堅持客觀性,是研究歷史的一個大前提。然而我們在研究歷史中往往掙扎于過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與歷史學家思想意識主觀偏見之間,只能努力的往客觀性上靠攏,而不能真正的做到所謂的客觀與主觀完全意義上的吻合。所以卡爾認為“當代的歷史哲學家——在客觀決定注意的危險和主觀相對主義的無底深淵之間這一危險邊緣保持著不穩定的平衡——也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
關于歷史事實與歷史學家的關系,卡爾引證歐洲許多歷史學家的觀點進行論述。認為歷史事實并不是最純粹的事實,歷史學家因處于現代之中,而事實屬于過去的成分,使得二者之間發生了互動作用,“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彼此互為依存”。首先,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必須依據客觀事實,卡爾在《歷史是什么?》第一章中闡述的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對歷史解釋與概括而不是預測,“解釋的因素滲入每一個事實之中”,歷史學家的意識在接受與加工事實的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事實從外部世界影響著觀察者,事實是獨立于觀察著意識之外的。接受的過程是被動的,接受了事實之后,才可以以事實為依據行事。”誠然歷史是由許多事實構成的,這些事實在歷史學家獲取之后,根據自己意志進行修改加工潤色之后,被大眾與官方所接受,經過時間的推移與驗證,最終流傳下來,而成為現在的歷史事實供人參考;其次,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一是通過史學史料尋找論據,對史料的搜索整理概括,運用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中,前面已經論述了這一歷史事實來源受史家主觀意識的影響,這里再提及一種可能,一些歷史人物自我感覺會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留有一席之地,可能會刻意的去保留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在以后會成為一定的歷史事實,不排除是創造者故意而為之,這種主觀性比前面所述的程度就更深了。二是對考古所得的現實器物、圖卷等歷史遺存進行研究,這些物質存在本身是人創造的歷史遺跡,創造者的創作對象是客觀的,在創作過程是滲透自己的感情以及思想是在所難免的。三是近代以來科技的發展大大推動了歷史研究的發展,利用先進的設備,對歷史印象記錄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一些歷史事實以影像圖片的形式所呈現,與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更為逼真形象,但從拍攝者的角度來講,拍攝者要達到怎樣的效果,他拍攝的目的是怎樣的,直接影響了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成果,這也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第三,正如卡爾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地,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由于歷史事實不是最純粹的事實,帶有歷史學家主觀色彩,而主觀意識上的東西會出現誤差,其影響下的歷史事實也同樣是有偏差的,在一代代歷史學家進行研究時,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學家的遠見卓識得到相當程度的增長,這無疑對歷史的發展是有助推作用的。對過去形成的歷史觀,新的歷史觀自然會對陳舊的觀念形成沖擊,遺留的疑難問題被解決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得到補充,這都是歷史進步的表現。我們現在的歷史事實似乎都要經過這樣的程序,一旦人們認識到事實的意義與重要性,任何事實都可以上升到歷史事實的地位。只有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不斷互動,歷史才能真正取得長足發展。
卡爾對歷史學與社會學等其他科學進行了比較,歷史學是對特殊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總結其一般性,以應用到與此相類似的事情上,在此強調了歷史的概括性以外,也指出了歷史學區別于其他科學的特殊性。歷史學本身與其他科學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歷史學與科學總是被人為的加以分開??栆蔡岢隽似瞥@些隔閡的方法,我比較傾向于尋找歷史學與科學的一致性這一方法,歷史學與科學所要解決的問題本質是相同的,只是途徑不同。如對一個地區農業災害的研究,歷史學家通過查找文獻、實地考察等方法進行總結概括,提供實證,為災害治理建言獻策;而科學家可以通過最科學頂尖的儀器設備進行測量估算,直接得出結論。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但要解決的問題實質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講,歷史與科學可以放在一起。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進步性,都會誕生屬于那個時代的歷史觀,時代烙印下的歷史觀在所處的時代具有進步性是可以理解的。歷史進步不等同于自然科學的進化。人作為理性的動物,在不斷積累前人經驗基礎上不斷發展自身潛力而推動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在這樣的模式下得到進步的。歷史的進步并沒有終結點,他不會因為一個時代的進步而就此停止,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不要太過比較不同時代的所謂進步性,這樣是沒有意義的。當我們經歷了歷史的進程,我們自然才能認識到歷史的內容。關于歷史倒退,在同一時代的歷史進步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一些局限性,在對待處理一些事情時候難免會出現倒退,然而歷史始終是向前發展的,有倒退,就會有進步,正是在倒退的泥濘中掙扎拼搏所取得的進步才具有含金量。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研究的歷史也帶有社會性,社會的發展需要歷史學家提供借鑒,歷史學家搞研究也需要社會的幫助,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英]E.H,卡爾:《歷史是什么?》,商務印書館,2014年,北京
[2]陳旭麓:《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介紹:徐波(1990-),男,漢族,山西朔州人,在讀研究生,單位:西藏民族學院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