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娟
“孔雀”落難
方李邦琴女士原名李邦琴,祖籍湖北漢川,1935年出生于河南鄭州。11歲時,她隨家人從祖國大陸來到臺灣生活。年輕時的李邦琴,是一位漂亮又不失個性的女孩子,她曾自詡為一只驕傲的孔雀。
高中畢業后,李邦琴考進了臺灣政治大學邊疆政治系,是全系唯一的女生。讀大學時,李邦琴不僅擔任了學生會主席,還曾代表全臺灣青年受到蔣介石的接見。這只美麗自信的“孔雀”在寶島度過了美好的青春時光。
大學畢業后,李邦琴與相戀多年的留美新聞碩士方大川結婚,依照中國傳統習俗隨夫姓改名為方李邦琴。1960年,方李邦琴隨新婚丈夫來到美國舊金山落腳后,想繼續求學,希望成為一名女博士。丈夫以僅有的200美元當本金,做一些印刷方面的小生意,全力支持她實現夢想。但最終,做了三個孩子母親的方李邦琴因生活壓力和時間所囿,沒能成為女博士。為了生存,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找了一份工作幫丈夫緩解壓力。
1970年,方大川突然得重病住進了醫院,這一病就是3年。方李邦琴只好辭掉工作,接管了丈夫辦的印刷廠。對印刷行業一竅不通的方李邦琴從頭學起,還要扛起照顧丈夫和孩子的重擔。昔日美麗驕傲的“孔雀”,轉眼間成了辛勞的“老母雞”。“心里挺辛酸的,當年到了臺灣,我被視作外省人;到了美國,又成了外國人;而舊金山的中國城是廣東話的天下,我來到這里依然無法融入華人圈子。有廣東客戶來談生意,聊起來我既聽不懂粵語,對印刷業務也不熟悉,人家轉身就走。”回憶起那段日子,方李邦琴感慨不已。
后來,沒有生意上門,方李邦琴心急如焚。因為給方大川治病,夫妻倆早已一貧如洗,孩子們還等面包吃。緊要關頭,一位華僑看她可憐,找她印了1000張名片,付了7美元。靠這點兒錢,一家人度過了最艱難的生活關口。
幫夫圓夢
為了賺更多的錢給丈夫治病,方李邦琴用心打理小印刷廠的同時,也在四處尋找新商機。因為經常給唐人街的中餐館印餐牌,她結識了“美麗宮”餐館的老板。對方準備回國頤養天年,問她要不要接手自己的中餐館。經過考察,方李邦琴果斷地接下了這家中餐館,將其更名為“萬壽宮”。但她萬萬沒想到,這家中餐館早已和黑社會的人結了仇。開業第二天,經理就辭職走人了。沒辦法,方李邦琴只能親自接管餐館的帥印。
一周后的一天早晨,方李邦琴走進餐館上班時,發現所有員工都面色沉重地坐在那里一動不動。“怎么了,大家為什么不開工?”她詫異地問。一位廚師神色慌張地告訴她:“方太太,剛才有幾個人拿著槍來找你。”方李邦琴心中一驚!但她的第一個反應是,自己的態度不能軟弱,這里畢竟是法治社會,如果就這樣被歹人嚇得關門大吉了,拿什么賺錢為丈夫治病?這時,方李邦琴鎮靜下來,對員工們說:“他們是來找我的,不是來找你們的,都去做自己的事情吧。”
百般無奈中,方李邦琴突然想到自己在市政府還有一個名譽性職位——防止犯罪委員會委員。她靈機一動,馬上向警察局打電話推介自家餐館的美食。吃慣了黃油面包的西方人,果然難抵中國菜肴色香味俱全的誘惑。此后,幾乎每天都有一幫警察到“萬壽宮”就餐。
有一天,有人給方李邦琴帶話,說之前的糾紛都是誤會,以后各走各道,井水不犯河水。方李邦琴哭笑不得,對帶話人說:“我怎么犯他們了呢?他們是誰我都不知道。”這場風波總算過去了。
經過多年奮斗,方李邦琴最終用自己的血汗錢治好了丈夫的病。學新聞的方大川出院后,決心自己辦一份中文報。他認為,中文報能聚攏華人、傳播鄉情,增強海外華人的民族感和自豪感,還能用媒體的力量弘揚中華民族的團結精神,喚起大家的參政意識,改變華人在美國的政治地位。
從1979年起,方李邦琴和丈夫一起進軍報業。他們明白,在美國這個英語社會中,中文報永遠無法成為主流媒體。雖然中文報也經常刊載華人對美國政府和社會的看法,但要讓美國人看明白,還要再通過翻譯,這就有如隔靴搔癢。經過深思熟慮,夫妻倆決定擴大服務對象,除華人外,把韓國、越南、日本等國在美的亞裔都包括進去。就這樣,英文報《亞洲人周刊》在舊金山誕生了。《亞洲人周刊》很快成為全美亞裔的“傳聲筒”,很多美國政要都借助它了解亞洲移民的心聲。
幾年后,方李邦琴又和丈夫創辦了《中國少年晨報》。他們還買下一份社區小報《獨立報》,將它改成一份面向全舊金山市發行的大報。在方大川的操持下,幾份報刊的發行量大幅上升,對促進亞裔社區的進步、鼓勵亞裔人士參政起到了很大作用。
1991年,方李邦琴作為舊金山的代表之一,前往白宮參加全國政治領袖會議。當時,美國朝野正在辯論是否給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問題。方李邦琴主張把政治和經濟分開,并帶去了幾千名華裔商人的支持簽名。
會議中,有位白宮工作人員突然找到方李邦琴說:“方太太,請您到后面來。”方李邦琴跟他到后臺,才發現時任總統老布什在那里。老布什說:“我很高興見到你,你跟我一起到講臺上去。”還沒等反應過來,她就聽到臺上有人大聲宣布:“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到!”老布什拉著方李邦琴走上講臺,對記者們說:“我很高興地向你們介紹,她是我的好朋友,剛從舊金山來,帶著華人的呼聲……”原來,老布什早就聽說了她和丈夫辦報的事以及她堅持為華人發聲的勇敢精神。
就在夫妻倆的傳媒事業欣欣向榮時,方大川,這位著名的美國華僑報業領袖于1992年因病去世。
方李邦琴沒有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而是擦干眼淚,又一次堅定地選擇了承擔和挑戰。她要讓孩子們知道爸爸去世了還有媽媽;讓公司職員知道董事長去世了還有她,她能挑起所有重擔!
孤鷹高飛
1993年春季,方李邦琴一舉收購了芝加哥報業集團名下的11種英文報。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方氏報業終于在美國主流社會生根并有相當政治影響。僅《獨立報》每期總發行量就達50余萬份,在舊金山一地有85%的家庭訂閱。
有一段時間,加州幾家英文報社,包括舊金山觀察家報社、洛杉磯時報社等提出,今后賣報不再交稅,并將此意見提交州議會討論。方李邦琴知道,報業稅款中的30%是用作教育基金的。于是,她聯合其他報社以及教育界人士一起到州府去,挫敗了這項動議。endprint
這次事件過后,經過調查,方李邦琴發現有幾家大報已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她清醒地意識到:現在是進入美國大城市日報領域的時候了!
不論在美國的新聞史上還是移民史上,2000年3月17日都是一個值得大書的日子。這一天,已有135年歷史的美國《舊金山觀察家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出一條特大字號的消息:《舊金山觀察家報》被出售!消息旁邊還登載了一張大幅照片。照片上,報社的員工聚集在編輯部大廳,聽老板宣布:該報已于當日被一位美籍華人家族——以方李邦琴女士為董事長的方氏報業集團買下!
猶如平地一聲響雷,消息震動了美國新聞界和主流社會,因為這位中國女性戰勝的不是普通人。《舊金山觀察家報》原本屬于大名鼎鼎的傳媒世家赫斯特家族,是舊金山地區兩大英文報之一,也是美國很有影響的一份主流報。誰也不曾想到,方李邦琴——一位東方女性,竟然成了該報的主人,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掌握英文主流媒體的華人!
為了表彰方李邦琴在促進美國繁榮進步和提高華人在美地位方面的貢獻,2000年9月18日,舊金山市市長布朗向她頒發“杰出華人獎”,并宣布這一天為“方李邦琴日”。
丈夫去世的這8年里,方李邦琴獨自一人撐起方氏“報業王國”,遭遇過很多困苦和磨難。當收購《舊金山觀察家報》成功的這一天,她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只身帶著當天的報紙前往墓地。佇立在丈夫的墓前,已年過花甲的方李邦琴眼含熱淚,喃喃地說:“大川,你的夢圓了……”
文化使者
“我們方家之所以能做到今天,是我和先生、3個兒子共同打拼的結果。”方李邦琴說。在艱苦的日子里,孩子一放學就跟著媽媽到印刷車間去幫忙。多年以后,長子方以偉在大學競選學生會主席時,有一個對手說他:“你是富家子,什么也不懂。”方以偉回擊:“7歲的時候,你還在你媽媽的懷里撒嬌,我已經在幫我媽媽印報紙了!”
方李邦琴很崇拜她的先生。在方大川去世后,她把先生當年工作過的寫字樓全部買下,以示對他的懷念;她知道方大川畢生追求的理想就是在美國樹立中國人和亞洲人的形象,因此,方李邦琴還在舊金山投資改建了亞洲歷史博物館。
這些年,方李邦琴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躍,更在推動祖國的統一大業中、在為華人爭利益爭地位中,不遺余力地奔走著。2001年年底,她在舊金山發起成立了“北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隨后,她又出席了在歐洲召開的“全球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并在會上發言說:“我要為中國和平統一搖旗吶喊。兩岸只有和平統一了,中華民族才能真正振興,‘21世紀是華人世紀的理想才能真正實現。”
2008年5月,方李邦琴捐贈1600萬元,用于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大樓的建設。該建筑被學校命名為“方李邦琴樓”。
2010年,中美政府簽訂“十萬強計劃” (100000 Strong Initiative)雙邊協議,預計招攬10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方李邦琴是唯一一名參與該計劃的華人企業家。
2014年,方氏報業擁有的幾十種英文報發行量超過千萬份,成為全美發行量最大的非日報報系。從一個小小印刷工作坊,發展成為報業集團;從一間中餐館擴展為包括中文周刊、英文報紙、印刷廠、房地產、牧場、電腦公司以及影視公司等多種實業的商界航母,方李邦琴基于對丈夫深沉的愛,把方氏傳媒事業做到了極致。
在“中華之光——傳播中國文化年度人物”頒獎臺上,上臺領獎的方李邦琴女士,黑黑的頭發整齊地盤在腦后,一副金邊眼鏡,合體的綠色套裙勾勒出筆挺的身材……雖年近八旬,身上卻散發著自信、優雅的不凡氣質。
評委會寫給她的頒獎詞是:“故鄉遠,音隔絕,五十年風云從頭越。艱辛起步,揚帆商海,決勝傳媒,弱女子終成大業。為華人主張,為歷史留聲,無論是在華界社區,還是總統的講壇,她一直用世界的語言,講述中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