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如今,“鄉愁”成為表達我們的生活、情感、精神以及文化的流行話語,其起因和流行,正是反映了當下我們的情感狀態和靈魂狀態,對文化家園、精神故鄉的尋找和追求,并引發了文化界對“鄉愁”文化的探討。
現在,盡管我們把“鄉愁”看作是一種文化心理、一種時代精神,但是,從本質上來看,“鄉愁”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鄉愁”首先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文化命題。鄉愁是一個人在心靈上、精神上、靈魂上“覓母”的過程。有作家曾說,故鄉不僅僅是我們的生命誕生地,也是我們精神生命的基礎,我們在精神上、靈魂上皈依著故鄉。如若失去了家園,我們就會像流水浮萍一樣,從而心靈焦灼。這種尋找的靈魂灼痛,就是典型的“鄉愁”。所以,“鄉愁”中包含了心靈性、精神性的主題,具有廣泛的象征意義,這使“鄉愁”帶上了哲學思考的氣息。
今天,我們正面臨著歷史連續性斷裂的危險,這使我們必須審慎地把握這一歷史記憶的可能性。這些歷史文化記憶,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樣式等文化遺跡遺址形式存在,而所有這一切都會使我們意識到自身的起源。留住和保護它們,成為我們對待傳統、對待歷史、對待文化的主要態度、主要任務。
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對文化的敬畏,一些地方的一些歷史文化核心地段、歷史街區等在基礎建設中受到了很大威脅,甚至很多歷史古建筑、歷史文化名街在城市改造、危舊房改造中被拆毀,失去了其歷史文化價值和遺產價值。這樣毀掉古建筑的結果,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被濫加改造;一邊卻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經過這樣粗鄙化的“打造”“改造”,歷史和文化沒有了莊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基本的美感,又從何感知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俄羅斯作家果戈里說過,建筑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古建筑凝結著一個時代的精神、理念、思想和信仰,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我們要保護好這些遺產的“靈魂”,還要從道德、情感層面將可持續發展融入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這才是我們需要彰顯的文化責任,是我們宏大的文化理想所在。不能讓歷史悠久的城市建筑、城市文明,只剩下一堆“殘片”,我們的文化中徒然只有“鄉愁”……
鄉村、鄉愁的消失,和城市人的陌生感與無歸宿感,可說是城市人感觸最深的內容。每年,我都會不止一次地回到故鄉,回到鄉村。只是這么多年,每次回到故鄉總能感覺到越來越熟悉的陌生感,這與我的思想變化有關,同時,與故鄉的變化更有關。包括我的故鄉在內的中國廣大鄉村正在經歷著劇烈的變遷甚至是重構,中國的鄉村發展正在經歷一個歷史的關鍵時期。
對故國、故園、故人的思念、回憶,是激起“鄉愁”的最直接的動因,這也是我們對“鄉愁”的最直接的理解。
鄉愁,是我們產生的永遠揮之不去的情思,即對故鄉一草一木的顧盼、眷戀和思念。鄉愁,美麗的鄉愁,那應該是我們心底最堅硬而又最柔軟、最厚重而又最縹緲、最莊嚴而又最平常的情感。鄉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發出悲憫、仁慈、善和愛,生發出文學情思和美感。而它的理性結晶,我以為就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