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
4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堅持協同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進。要嚴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結合調控北京市人口規模。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進創新驅動發展,增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統籌社會事業發展,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要抓緊開展試點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試平臺。
《綱要》的出臺,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即將步入快速實施的階段,在未來一定時期,從三地的區域定位來看,北京以“疏”為主、河北以“接”為主、天津“疏”“接”并備。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北京的一些優質資源要到天津、河北去配置,可以預見,在京津冀地區會掀起一輪投資熱潮。
拉動投資近百萬億元
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一落地,便引起了各方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注和期待。盡管財政部否認了42萬億元的有關說法,但隨著戰略的實施,大量的資本將涌入這一地帶無可厚非。好買研究員表示,京津冀地區是未來中國國內投資的主要戰場之一,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排頭兵。“正如當年帶動了‘珠三角繁榮的深圳、廣州,帶動了而后居上‘長三角經濟的上海,未來十幾年京津冀因其特殊政治地位因素,必將帶動‘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和繁榮。”
專家預見,京津冀一體化可能會帶來總量超過百萬億元的投資機會。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和各級政府部門扶持、金融機構投資和社會資本等。
《北京市2015年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15年北京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安排61億元。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也涌向了京津冀地區。據了解,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在河北設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基金已達到數千億規模,而社會資本公開發起的同類產業基金也已達到上千億元。
基建、環保、產業轉移投資機會顯現
基建: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是以往重大投資政策的首要條件。同樣,基建項目也將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落實第一年的主旋律,而基建的投資主要方向在于交通發展。京津冀一體化在基礎設施方面,尤其是交通方面,目前跟“珠三角”和“長三角”還有一定的差距。根據2014京津冀三地交通投資規模來看,每年的投資規模大概維持在2000多億元。
交通部發布的消息稱,鐵路方面將加快推進一批客運專線、城際鐵路項目前期研究及建設工作,公路方面今年大力推進京津冀“斷頭路”、“瓶頸”路段建設,同時將組織啟動一批港口集疏運項目,加快推進北京新機場及配套工程建設。力爭在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公共出行和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實現突破性進展。
河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楊崇勇透露,在交通方面,京津冀三地政府和鐵路總公司已打算出資100億元,組建京津冀軌道交通投資公司,推動交通一體化發展。眾祿分析師表示,鑒于河北基礎設施水平目前還難以匹配產業轉移升級需求,未來河北在基礎設施方面會持續大規模的投資。河北省明確提出,2015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完成1020億元,爭取完成投資1100億元”。 按照計劃,河北僅在高速公路建設方面,今年計劃投資407億元,新增通車里程350公里,到年底總里程達到6238公里。
北京在2015年將新建大約160公里、續建大約170公里軌道交通項目;天津在2015年將主動對接北京、河北,打通斷頭路、搭建高鐵網、整合港口運力。
從標志性項目的角度看,京津冀一體化最大的項目就是北京新機場的建設。新機場的建設地點為大興區禮賢鎮、榆垡鎮和廊坊市九州鎮之間,整個機場占地面積在北京為三分之二,河北為三分之一,預計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首都新機場建設將分期進行,預計一期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二期8000萬人次,三期1.3億人次。新機場建成后,吞吐量將超過美國亞特蘭大機場,成為全球最大機場。新機場建成后北京大興區以及河北的廊坊、保定將受益。
眾祿分析師表示,承接人口與產業轉移,會帶動河北房地產發展。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鋼鐵、煤炭、建材、化工等行業也將產生顯著影響。交運方面,京津冀公路、鐵路布局過于中心化,投資重點預計將著力于提升城際銜接度以改善要素流動效率,跨區域合作已經破冰。預計這將對區域水泥需求提供重要支撐,相關行業業績有望反轉。除此之外,還需要基建管理等配套方面的大量人才、規劃。
政府給基礎設施投資是必然的,而投資多少,是否成為投資主力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話題。首都經貿大學首都經濟研究所所長祝爾娟認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必全由政府壟斷,應引入國際和民間資本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其最佳的投融資方式是政府主導,鼓勵國際資本、民間資本投資,并獲得運營收益,對于將收益再投資于新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的企業,政府宜給予稅收減免等。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建議,京津冀基礎設施的投資應該是周期短、規模小、能夠分段很快運行實現的,長周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都應該減少壓縮,以避免出現中長期基礎設施因投資周期過長、投資收不回的情況。
環保: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中又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環境質量的同質性。在經濟規劃中,環保本身就是重點方向。目前大氣污染,水污染都很嚴重。近幾年來,京津冀地區是PM2.5最高的區域之一,全國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前10個城市,京津冀通常都榜上有名,大氣的治理刻不容緩。且京津冀地區缺水一直非常嚴重,而三地一區化后,特別是幾個特大城市的建設,將使水資源更加緊缺,污水的處理也將更回迫切。
對于京津冀生態環保一體化的投資規模,專家表示,通常政府對于環保的投入應該占到財政支出的3%—5%,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財政支出規模分別接近5000億元、5000億元、3000億元,按照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投入1:3的比例估算,權威專家表示,2020年之前環保產業每年會有2000億元投資規模。
京津冀在先于綱要通過之前就在環保一體化上邁出腳步,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京津冀區域已經啟動防治協作機制。未來京津冀環保一體化的障礙將逐步清理,環保產業大有可為。
“以目前北方環境污染情況的嚴重性和國家治理河北環保問題的決心來看,環保產業和相關品牌將成為近幾年機會最多的產業”,好買研究員說。
產業升級轉移:三地之間的產業升級轉移對接是推動京津冀區域發展的重要途徑。《綱要》中也對京津冀三地作出了明確定位:北京定位以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等為主的四個中心。天津定位于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定位調整為產業轉型升級、商貿物流、環保和生態涵養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分析認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會以產業轉移為突破口,相對落后的河北、天津兩地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在產業轉移升級方面,河北、天津將承接大量的北京相關產業,促進區域發展逐步走向均衡,同時使得各地方利益得到協調。
為了承接京津產業轉移,河北省多地已經建立不同類型的產業園區,以各種優惠政策來吸引企業的入駐,尤其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創新型企業。石家莊轄區面積由506平方公里增加到2206平方公里,擴張了4倍多,保定轄區面積由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擴張了8倍多,也成為目前受益最大的兩個城市;未來,石家莊將重點吸引北京商貿業轉移,保定也將成為京津產業轉移重地。如,倍受關注的北京批發市場重點向天津武清區、西青區和河北廊坊、保定、石家莊轉移。工業項目正加快向天津濱海新區和河北保定、廊坊、唐山、滄州外遷。
目前關于產業轉移,只有天津“2014年引進北京與河北項目1307個、投資1493.36億元”是明確的。專家推算,產業轉移每年產生的投資有數千億元。
新興產業受關注
除了基金、環保、產業的升級轉移受益之外,新興產業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機會。
早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河北省已經提出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經過數年的發展,河北省的新興產業已初具規模。石家莊的衛星導航產業園;保定、邢臺、廊坊光伏產業基地;承德、張家口百萬千瓦風電基地;秦皇島的數據信息產業基地;唐山的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應用試點工程及全國最大機器人產業基地等等。
有專家分析稱,河北各地在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取得的成績或許與其自身定位的精準密不可分。在承接北京、天津商貿物流、傳統產業升級轉移的同時,在高科技產業方面與北京、天津進行錯位發展,以避免同質化競爭帶來的發展“桎梏”。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陳耀分析稱:“從具體幾個板塊來講,圍繞新機場建設的臨空經濟板塊,北京城南,像河北的廊坊、固安等投資力度將來會大一些。沿海地帶像曹妃甸投資空間也比較大。還包括一些渤海新區、港口等地帶。”
眾祿分析師建議投資者,應把握好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推進實施的節奏,把握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階段性熱點。同時在風險方面,短期看來自于市場振幅擴大帶來的系統性沖擊;長期看主要來自于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推進進度的不及預期。隨著《綱要》的通過,京津冀的概念炒作也將落下帷幕,后期重點關注相關重點工程項目的落實情況,隨著規劃的落實和一系列項目的開工建設以及落地,相關的公司將逐步體現其業績價值。后期投資者應關注相關企業的訂單落實情況,注意回避概念性炒作。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立足點應該是縮小三地之間的差距,這一點應該在中長期目標中得到體現。當然,要實現和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也有重重困難需要客服,從經濟層面,北京、天津是發達地區,河北與二者相比落差實在很大。目前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產出是1.73萬元,天津是1.2萬元,而河北只有1500元,京津是河北省的7.9倍,相差甚遠;從社會層面,生活在北京和天津的居民生活水平高,到河北就降低了很多,生活水平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人才方面,高校、科研機構、創新人才基本都集中在京、津兩地,而河北省的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十分缺乏。在行政方面要實現統一也有困難。這樣會導致,很多事情在實施的時候會不高效甚至失效。京津冀要實現一體化協同發展任重而道遠。
Tips:京津冀協同發展年歷
1982年—— “首都圈”概念首次出現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保定被分到了“首都圈”兩個圈層中的外圈,與承德、張家口、滄州并列。
1986年——河北提出了“環京津”戰略,試圖依托環京津的區位優勢,帶動河北。
1996年——《北京市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提及“首都經濟圈”的概念。它的范圍是“2+7”模式,即以京、津為核心,包括河北省的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和滄州7個市。
200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主持了“大北京”規劃,這通常被認為是京津冀一體化合作的開始。
2004年——國家發改委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范圍變為“2+8”模式,在“2+7”模式基礎上增加了石家莊。
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正式提出了“首都經濟圈”概念: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并作重要講話,他指出,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3月,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強調,要堅持協同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