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琦
袁琦: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
2009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對無菌器械提出“可追溯”要求。可追溯管理是以正確的標識為基礎,記錄和追查工作過程的歷史狀況、應用情況和所處場所的能力,以便查找和追尋相關的原因和責任,準確分析問題,達到工作質量的持續改進[1]。腔鏡器械由于其材質特殊,精密度高,結構復雜,因此消毒滅菌難度較大,是導致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2]。據報道,美國每年有1500 萬例次由于腹腔鏡手術器械清洗消毒不當而引起醫院感染[3]。為保證腔鏡器械的清洗質量,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我院于2013年8月引進醫院消毒供應可追溯管理系統,用于腔鏡器械的管理,實現每個環節的追溯和跟蹤,保證了患者的安全,現報道如下。
我院每月腔鏡手術量1000 余例,平均每天有45 例,現有10 個腔鏡手術間,每個手術間每天約做4~5 例,因此每天有大量的接臺手術。腔鏡器械有34 套,共1200 余件,配置腔鏡器械清洗間1 個、消毒間1 個,腔鏡器械的清洗、消毒和滅菌均在手術室完成。
2.1 操作方法
2.1.1 信息綁定 將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系統與醫院內部信息系統對接,患者的基本信息與器械追溯就被綁定和聯接在一起。
2.1.2 臨床操作 根據臨床需要,將追溯系統設置為回收、清洗消毒、配包、滅菌、發放、使用、追溯和管理8 個操作模塊,并為清洗人員、消毒人員和手術室護士每人設置一個固定的條形碼,每個操作人員只需掃描含有自己信息的條形碼即可進行操作。
2.2 評價方法 質控人員每天對腔鏡器械進行隨機抽查,抽查內容包括腔鏡器械清洗效果、追溯效果及標簽書寫正確率。抽查2013年9月(實際工作日為22 d)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后上述3 方面的結果,并與2013年7月(實際工作日為22 d)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進行對比。
2.3 觀察指標
2.3.1 腔鏡器械清洗效果評價標準 每天抽查清洗后10 件腔鏡器械,對其清洗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關節、齒牙應光潔,無血漬、污漬、水垢等殘留物質和銹斑。
2.3.2 腔鏡器械追溯效果評價標準 每天抽查2 件腔鏡器械,對其追溯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器械的清洗過程、滅菌過程及器械使用情況可追蹤查詢,且有記錄。
2.3.3 滅菌包標簽書寫正確率評價標準 每天抽查5 件滅菌包,對其標簽書寫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字跡清楚,書寫內容完整,無書寫錯誤。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配對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1 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后腔鏡器械清洗效果比較(表1)

表1 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后腔鏡器械清洗效果比較 件(%)
3.2 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后腔鏡器械追溯效果比較(表2)

表2 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后腔鏡器械追溯效果比較 件(%)
3.3 追溯系統管理前后滅菌包標簽書寫正確率比較(表3)

表3 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后滅菌包標簽書寫正確率比較 件(%)
4.1 實現了腔鏡器械清洗消毒環節的過程監控 表1顯示,實施信息化追溯系統管理前腔鏡器械清洗合格率僅為69.09%。腔鏡器械的清洗是最關鍵的一環,因為血液在離開人體附著于器械的過程中,纖維蛋白原會變性凝固為纖維蛋白附著于器械的表面,清潔質量直接影響滅菌的效果[4],因此徹底的清洗是消毒成功的關鍵和基礎。造成器械清洗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清洗人員不按照器械清洗流程進行規范操作,如未將回收器械充分拆卸、清洗不徹底、清洗時間不夠、清洗無記錄等,但質控人員又無法對其操作過程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因此,我院引進了先進的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統,可記錄回收器械的設備清洗操作和手工清洗操作信息,并對清洗消毒設備在整個清洗消毒過程中的監測數據實施監控并記錄。清洗消毒是針對配置的器械包及其網籃,每個網籃或清洗架都配有條碼掛牌,標識對應物品的種類和數量,選擇清洗消毒設備或清洗消毒程序,掃描網籃或清洗架或包的條碼,錄入本次清洗過程中的所有物品,完成清洗登記。條碼掛牌隨清洗架或網籃進入全自動清洗器或手工清洗程序,開始清洗消毒操作。通過進入系統的清洗消毒統計界面,根據時間條件,可查詢某時間段器械清洗消毒的信息,因此實現了清洗消毒環節的過程監控,保證了器械清洗的質量,使腔鏡器械清洗合格率達到97.27%。
4.2 完全實現了腔鏡器械的可追溯性管理 表2顯示,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腔鏡器械追溯成功率僅為52.27%,有47.73%無法追溯,究其原因由于整個流程均為手工記錄,致使腔鏡器械在清洗、消毒、使用等各個環節的記錄信息不完整。國家衛生部在強制性新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 310.3-2009 醫院消毒供應中心》中明確規定,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應建立質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質量控制過程的相關記錄,保證供應的物品安全[5]。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統,采用條碼技術和無線電射頻識別技術可以對無菌包的生產過程、使用情況和流轉情況及患者所使用的無菌包情況進行追溯查詢管理。當出現滅菌失敗或生物監測不合格時,進入系統的“追溯”界面,通過滅菌記錄可迅速找到同批次的無菌物品內容及其流轉情況,根據系統提示實時準確的召回不合格物品,使腔鏡器械追溯成功率達到100%,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4.3 實現了無菌包標簽的規范化書寫 表3顯示,實施追溯系統管理前滅菌包標簽書寫錯誤率達34.55%,因為手工書寫存在較多問題,如字體潦草、不易辨認、書寫錯誤、書寫信息不完整等,而條形碼讀取的正確率遠遠超過手工記錄,平均每15 000 個字符才會出現一個錯誤條形碼。我院采用信息化追溯系統的條形碼打印標簽,致使標簽書寫正確率達到100%,無菌包貼上統一規格的打印標簽,容易辨認,一目了然,避免了人工書寫標簽導致的差錯。
實施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統,可以完整追溯腔鏡器械從回收、清洗、消毒、打包、滅菌、發放及用到手術患者的所有信息,科學監控各環節的操作流程,以便進行責任追溯,及時有效地控制和處理存在的問題,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為處理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提供了可靠的司法依據。
[1]馬 俊,許燕玲,莊 敏,等.消毒供應中心無線射頻識別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統的建立與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5098-5100.
[2]李福宣,白曉霞,程宗燕,等.六西格瑪管理優化腔鏡器械處理流程的效果研究[J].臨床護理雜志,2013,12(1):39-41.
[3]姚 英,陳燦芳.腹腔鏡手術器械不同清洗流程的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0):65-66.
[4]趙體玉.硬式內鏡手術器械清洗流程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8):2446-2447.
[5]杜顯峰.在醫療機構中建立醫療器械可追溯管理機制的探討[J].中國醫學裝備,2011,8(1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