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教育體制的改革,義務教育制度的普及,都在說明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然而,隨著教育發展的深入,教育制度上的一些問題也浮現出來,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讓大部分學校、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限制了學生能力的發揮,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工作和社會上的要求。在片面追求高升學率、追求高分數的情況下,基層教育也出現了畸形發展的現象。重智育、輕素質,學生的綜合能力遭到限制,同時也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意,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孩子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嚴重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40-01
在當代基礎教育中,我們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許多問題,其中,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等,都是關鍵性的問題。孩子的童年,下一代的成長,關系到未來社會最需要的人才發展,為了更快的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了從智育型人才向全面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轉變,為了促進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重視并盡快的解決這些問題。
近年來,小學生自殺的事件頻頻發生。安徽的兩個女生服毒,自殺前留下遺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數學老師,請警察叔叔將她抓走”、“我好累,她們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四川成都的一名十歲男孩跳樓前在語文書上寫道:“老師我做不到,跳樓時我好幾次都縮回來了”。這些事件讓我們心痛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警鐘,讓我們為這些事件反思。是什么原因讓這些才十幾歲的孩子這么輕易的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拋下了疼愛自己的父母親人,不顧自己的大好年華,輕生了。是負擔,過重的心理負擔壓在孩子們的身上,讓他們不堪承受。
雖然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不得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不得下達升學指標。然而很多學校依舊以成績排名,學校升學率高就是好學校,升學率低就是差學校;學習好的學生就是好孩子,學習差的學生就是壞孩子;老師教的班級成績好就是好老師,成績不好就是差老師,分數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分數是衡量好壞的唯一標準,分數是衡量教師教學好壞的唯一標準。而在家長們的觀念中,成績也是衡量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有沒有學到知識的重要標準。在高考的壓力下,追求考試成績的應試教育有很大的市場,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在將來的高考中能有一個好成績,從小學開始就狠抓成績,周末、節假日、假期,孩子一有空閑的時候就讓孩子補課。
2011年8月,廣東省婦聯兒童部、省家庭教育研究會聯合在大洋網、南方網、網易、天涯廣東、奧一網、廣東女性E家園、廣東省婦聯家教通等各大網站,開展當前家庭教育家長十大困惑調查問卷。僅20天時間,網民訪問頁面人數達20多萬人次,總投票數25萬多。在調查結果中,家長最困惑的是:什么樣的教育才能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能讓學生轉變思想,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發展思維,拓展進取。廣東省婦聯表示,這反映了家長面對現實的一種思考與無奈。隨著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也由于不少人感受到過分追求考試分數對孩子的摧殘,許多家長已經不再只盯著孩子的學習和考試成績,而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但是,在現實中,名園→名校→好工作→好生活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孩子發展的理想之路。在好生活之前,哪一步少得了考試?哪一段不看成績?這種明知不好卻不得不為之的無奈的現實,讓人不得不嘆息。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是所有家長共同的心愿,然而功利心與虛榮心的驅使讓家長把自己的偏執、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家長的心愿就變成了讓孩子有個好成績、能考上一所好大學。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成績上,卻忽視了孩子的實踐操作能力、溝通能力與身心健康的發展。
什么是素質教育?國家教育委員會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解釋說: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實問題的復雜化和綜合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僅要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具備與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力,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持續性的學習能力、自我激勵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質,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與應試教育相比,素質教育明顯更符合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更符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為了糾正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和學生唯一標準的做法,推動義務教育質量和學生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并開始實施。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教會未成年人人的本質,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交流和交往,社會的規則和做人的規矩,來提高自我的水平與發展,而不僅僅是要通過學習來獲取更高水平的學歷。學會做人遠比用成績來衡量更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