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要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之中去尋找一些數學的題材,讓數學知識的教學能夠更加的去貼近生活,讓學生們自己能夠在生活之中能夠更好的看到數學知識。教師需要創設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57-01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 ,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數學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們把現實生活問題化為數學知識問題的過程。”數學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源自生活,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于生活,這才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和意義。本文就如何“讓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學習從真正意義上貼近生活”做了以下一些探究:
一、讓學生在課前觀察、搜集生活素材,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的生活,而生活之中又是充滿著數學知識。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數學知識的教學里面,我們要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數學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之中去尋找一些數學的題材,讓數學知識的教學能夠更加的去貼近生活,讓學生們自己能夠在生活之中能夠更好的看到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在新課的教學前夕,有目的的去多安排些學生們觀察或者是去搜集一些生活里面和新課題有關系的素材,來促使學生提前感受到和體會到數學知識是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讓他們知道數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我們的生活里面到處是數學知識的影子。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有平行四邊形,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抽學生匯報、交流,讓學生在觀察、匯報、交流的過程中,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小數,學生在搜集過程中會發現,超市里商品的價格、稱水果或蔬菜的重量、量身高等到處都要用到小數,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數學學習活動生活化
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我國心理學研究也曾表明,學生們學習的內容和他們所熟悉的生活實際背景越是貼近的話,那么他們自覺接納學習知識的程度就會越高。讓我們從學生們所熟悉的實際生活背景導入,來促使學生們可以感受到數學知識是無處不在的,從而來激發學生們濃厚的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新一輪課程改革注重生活情境的創設,認為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認知需求,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故事情境能夠促使學生帶著積極、主動、愉悅的情緒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進行主動探索、嘗試、實踐。因此,我們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來創設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生們可以耳目一新的同時還能夠更有效的去激發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可創設師生共同去水果市場買水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不經意間進入新課學習中。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只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注重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觀給學生,就能為學生創設熟悉而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并不是很難,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
三、讓學生觀察、發現、提出、探究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感受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
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雅說:“一個人如果不會自己學習,只能記住教師和教授給他們講的東西,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種人是沒有什么用處的。”因此,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不能單憑教師一味的講授,不能讓學生只通過一種感官來進行學習,而是應該讓學生能夠從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來探究問題,經歷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嚴謹性,體會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
四、回歸生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新課標強調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等。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設計學生熟悉的現實問題,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讓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并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這樣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學《相交與垂直》時,讓學生在認識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以后,設計了一道題目“山腳下建了一座房子,現在要修一條水泥路與公路連接,如果你是設計師怎樣設計才最科學,為什么?”讓學生解決,這樣學生就可以馬上學以致用了,感受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又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積極地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好的利用生活資源,讓同學們能夠深刻的去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們積極的其參與,通過模擬生活去深刻的感知數學知識,從而讓數學的學習更加的趣味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