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師,應該是學生快樂學習的組織者,終身發展的奠基人,更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關注他們的整體發展。本文是記筆者的一次山東昌樂二中之行,探尋在昌樂二中的教育“桃花源”。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45-01
帶著困惑與迷茫我來到山東省昌樂二中,在近一周的學習時間里,我被深深地感動著:校園里環境優美,秩序井然;學生彬彬有禮,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課堂上的激情展示、躍躍欲試與周圍環境的一動一靜,讓我仿佛置身于教育的“桃花源”。
在昌樂二中,我感覺到學校管理是精細的,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快樂的,在這里“管理”是第一位的,在這里高考分數只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副產品,許多年前我們提起的素質教育在這里得到了驗證。昌樂二中的現代班級建設,創新學生管理模式,把班規的研究權和評價權交給學生,一定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原則,讓學生自主創立。他們為什么要制定班規?他們就是要通過反復,打造一種家庭輿論氛圍,他們要進行班級的家庭文化建設。為什么有的事落實不好?就是因為重復的不夠。翻來覆去,覆去翻來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我們倡導的,什么是我們反對的。什么是集體榮譽需要的,什么是集體榮譽所不容許的。班規的制定,程序:制定---修改----答辯------再修改-----表決--------通過實施。班規的制定,班規的修改,班規的宣誓,推行簽字,讓孩子感覺到這不是約束,是幫助他規范,幫助他成人,幫助他成長。
昌樂二中的“三力”建設是學校教育的主線,這條主線分自主學習力、自主管理力、自主生活力。“三力”建設都離不開“自主”這個詞,也就是自覺的主動的。導師的一句話對于自主闡述的很經典。“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同理,對于人來說:由外而內的是壓力,由內而外的才是動力。”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就好比雞蛋從外打破,而主動的學習就好比雞蛋從內打破,灌輸的填鴨的教學也能出成績,但是缺少生命,缺少活力。全球21個受調查的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力第一,想象力倒數第一,創造力倒數第五,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民族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民族,遲早會被歷史淹沒。主動的學習方式就好比雞蛋從內打破,孵化出生命,這就是“三力”建設的自主。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生活,它們的一切都離不開自主。學生們從初一就知道自主學習,一直學在課堂前面,一直到高三從來沒懈怠過。而考入著名學府的的同學,總泡在自習室和圖書館的,現在很多人讀博士,出國留學的有十數人,他們的成功,都來源于自主。只要孩子們知道自主,自覺的主動的去學習,他們將來肯定能夠讀大學,讀名校。
昌樂二中結合自己的特點抽象出自己的教學模式,在昌樂二中是成功的。但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要求;即使同一學科,同一老師,但學習內容不一樣,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樣,學生來自的家庭不一樣,班級的氛圍不一樣等等。所以昌樂二中在教學中不模式化。有模式絕不可照抄照搬。課改是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學習新教學理論,借鑒他人成功經驗,每一節課都要反思,糾正自己的教學中的一些低效做法,探索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讓每一節課都成為你的經驗,使我們的課堂更有效。
我為那里的孩子高興,也為我們的孩子傷心,一個人一生中能有幾個三年?初中、高中的六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們卻在做著沒完沒了的習題,他們的學習是苦澀的被動的,他們似乎不像是孩子,像一部部學習的機器,沒有激情、少有歡笑。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寂寞的,他們的思維是禁錮的,保守的,他們不會提問,更缺乏創新,還不懂得感恩。這也正是我們教育的悲哀,我們似乎付出了很多卻沒能看到我們預期的結果,我們在愛的幌子下,以愛的名義走在與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的路上。
原因何在?
我們忽視了“孩子就是孩子”,忽視了他們的“心靈”,他們的成長!
上一屆學生畢業前夕,我發現自己竟然長了一根白發!回憶走過的三年,可謂“嘔心瀝血”學生成績也不錯,自己似乎一直也在培養“全人”,可又怎么樣呢?他們多數是一畢業頭也不回的走出了校園……
歷年的高考前夕,都有相當壯觀的“撕書場景”。為什么撕書?因為“恨學”!很多人上大學后無所事事,為什么?因為“心靈空虛”!我們常常說要孩子有遠大的目標,可是似乎上大學就是他們的遠大目標,至于為什么上大學?上大學能做什么?孩子們不知道,他們只是沿著一定的生產線(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上班工作)完成別人為他“設置”好的一生。正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才會無所事事,意志薄弱,才會“恨學”才會“空虛”。
一個人眼睛亡了那是“盲”,心亡了那是“忙”,我們很“忙”,忙的早讀、晚自習、周六、周日加班;我們很“盲”,盲的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內心需要,所以我們“累”——身心疲憊。心累的結果是牢騷滿腹、氣憤暴躁;身累的結果是疾病纏身、難受郁悶。
作為教師,應該是學生快樂學習的組織者,終身發展的奠基人,更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塑造全面發展的人才,關注他們的整體發展。昌樂二中之行,如春風拂面,我想:教育如果少些急功近利,學校有一套好的管理模式,作為教師積極地學習,不斷創新,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置身于桃花源,“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人人感受成功,人人感受學習的快樂……我期待著那一天,也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爭取那一天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