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傳媒學院電影電視系 陸薇 武琦
摘要:四川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實驗中心“廣播電視制作分中心”,自2010年獲批四川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來,秉承“寬口徑、厚基礎、一專多能、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思路,樹立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協調發展的現代實驗教學理念,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使廣播電視編導類專業學生本科四年能不間斷地獲得鍛煉創新實踐能力的機會。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33-02
隨著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高質量的實驗教學中心是深入開展實驗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也是展開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工作,本文以四川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制作分中心的建設為例,結合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就實驗教學的理念、體系、運行模式等問題展開探索。
一、中心概況
四川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實驗中心2010年獲批四川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廣播電視制作分中心是該中心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分中心始建于2004年。2006年,學院提出按專業學科群構建綜合性實驗室或實驗中心,決定對廣播電視編導與戲劇影視文學系(現電影電視系)等系的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整合。2008年,1.3萬平方米的視聽中心大樓建成,2010年9月,第八教學樓建成,其內設非線性編輯實驗室(15間)、攝影基礎實驗室(5間)、節目制作實驗室(7間)、平面媒體實驗室(1間)、廣播電視一體化實驗室(8間)、新媒體實驗室(2間)和影視劇創作實驗室(2間),使分中心的水平和實力邁上了新的臺階。2011年,學院為分中心購進數字3D高清“8+1”轉播車,國際領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數字電影機10余套,國際先進水平的飛思大畫幅數碼變焦后背等。優良的教學設備使學生在校能得到“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的全程化實踐鍛煉。
目前,分中心承擔了學院5個專業的相關實驗課程,每年上課學生在4000余名,實驗人時數每年約20萬人時。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前提下,分中心著力建設與“傳統媒體、電子媒體和新媒體”相關的教學實驗,充實廣播影視的傳統實驗教學,并帶動其它實驗課程的建設。開設“數字媒體藝術解析”專業選修課,以及開設“3D高清轉播車工程”拓展課等新課程,層次分明,銜接合理的實驗課程體系更加完整。
二、中心特色
(一)樹立“專業+實踐+創新”的實驗教學理念。分中心突出學院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辦學特色和電影電視系(原編導與戲劇影視文學系)提出的“五自三出”(自編、自導、自演、自拍、自制;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專業培養目標,緊緊圍繞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的中心任務,樹立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協調發展的現代實驗教學理念,充分考慮藝術類人才培養的特點,深刻認識和把握廣播電視類課程的基本規律,科學設置實驗課程,創新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在增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個性化、創新性的教學環節,構建學科基礎厚實、專業特色鮮明的教學體系,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構建縱向分層、橫向貫通的實驗教學體系。傳統的實驗教學往往依附于課堂教學,缺乏應有的獨立地位,難以形成獨立的、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也影響到從事實驗教學和管理的教師的積極性。分中心在原有教學計劃基礎上,打破課程壁壘,將實驗教學從理論教學中剝離出來,單獨組成一個完整的與理論教學同步的實驗教學體系。
首先,實驗課程按照不同專業,打破年級壁壘,把實驗課程進行縱向整合。針對不同專業設置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由驗證到創作,由基礎到創新,逐步提高。由基礎性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個性化創新性實驗,有序地向縱深發展,組成一個前后銜接、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實驗教學體系,實現學生的實踐能力階梯式的提升。其次,實驗課程橫向互動,打破專業壁壘,實施跨專業整合,培養綜合創作能力。分中心建設成一個由多個實驗室平臺組成的完整而先進的實驗教學體系,特別強調對本科生進行基本實驗技能、影視創作技術和藝術思維的訓練,使實驗內容體系在“自編、自導、自演、自拍和自制”培養上進一步優化。
(三)打造產學研合一的創新平臺。藝術實驗室不能簡單地定位于教學實驗,應向更高層次發展和建設,要賦予藝術實驗室更多的功能,如科研、生產等。中心采用教室、實驗室、工作室“三維一體”實驗室建設思路,盡可能地實現實驗室功能的多樣化,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把實驗室建設成產學研合一的創新平臺。
第一,中心部分實驗室,實行工作室制,實現了教學與實踐的合一。影視專業的畢業生要具有很強的影視專業實踐技能,其科學的影視實驗教學管理也功不可沒。分中心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成立以實驗室為單位的非社會化的工作室,模擬社會影視制作的環境進行教學,聘請在影視專業制作機構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教師,以項目驅動的方式組織實驗教學,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社會化的影視實踐技能訓練,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參加實驗的主動性。實驗中心下設的惠普卓越中心、聯想創新中心是發展得較為成熟的工作室,在過去幾年中,這些工作室通過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參與了《巴山女紅軍》、《父親》、《戰火西北狼》、《熱血英雄》、《亡命天涯》、《國戰》等電視電影作品的策劃、拍攝與制作,其中一部分作品已在中央6臺、中央9臺、四川電視臺播放。
第二,中心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實驗教學平臺。中心根據影視專業的具體實際情況采用恰當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多邊合作模式,加強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職業素質教育。一是組織影視公司進學校。利用校內影視實驗設備,將影視公司的師資和項目帶進高校。二是自建實驗實訓基地。目前,中心已與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四川網絡視頻臺、雅安上里古鎮影視拍攝基地、峨眉電影制片廠影視攝影大棚、成都華域歡樂數字娛樂有限公司等10個單位長期簽約,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與此同時,中心也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已與惠普公司共同建立的惠普卓越中心、與聯想公司共同建立的聯想創新中心,而即將修建的綜合性教學實訓基地影視制作攝影棚,將承擔影視合成、燈光照明、聲音、影視美術等多項課程的教學實訓工作。
第三,加強科研科研建設,以科研新成果帶動實驗教學。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心承擔了多項省級縱向課題和橫向課題,通過廣播電視一體化綜合演播室建造、高清影視合成、影視制作攝影棚設計等項目的研究,積極探索實驗室建設的最優性價比方案,利用中心的輻射作用,為其他專業和同類院校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加速新技術、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向實驗教學領域的轉化。
(四)通過競賽氛圍建設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首先,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性的專業競賽,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實踐為主的影視藝術類創新創業大賽是檢驗大學課堂理論學習和實驗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課堂實驗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供了新的舞臺。中心積極組織我系學生參加全國性影視大賽,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技術支持、教師指導、組織保障。中心常年都組織學生參加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全國大學生校園DV大賽、華語大學生影視獎等大型專業賽事,已獲獎60余項。
其次,開展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專業學習氛圍。中心組織各專業(方向)定期舉辦各類“作品匯報展播”或“匯演”,要求每個專業的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將自己的課程實踐教學成果面向全校師生進行匯報展示。通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打造出一批優質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內外受到廣泛的關注,形成品牌效應。例如,演(導表)專業的學期小品匯報,高清影視劇制作方向的DV作品展映等,而由我系主辦的“金芙蓉”校園DV大賽,從200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評選出的優秀作品被推薦參評國內外高級別的專業賽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三、中心的應用前景
(一)符合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從傳媒行業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成為傳媒行業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從高等教育來看,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提出“探索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近兩年,河南駐馬店連續召開了兩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178所國內高校發表了《駐馬店共識》,《駐馬店共識》就明確提出,建立“中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育人,特色辦學”,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辦學模式。可見,中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時代正悄然來臨。向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順應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這既是全國新建院校的共同使命與挑戰,也是高校轉型發展的新形勢。
中心的建設理念就是通過中心的建設,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現實驗教學多樣化、實驗項目層次化、實驗內容現代化、實驗評估系統化的實驗教學體系。在增強專業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個性化、創新性的教學環節,構建學科基礎厚實、專業特色鮮明的從基礎應用實驗、綜合設計應用實驗到個性化創新實驗的多層次實驗教學體系,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更與現代以至于未來的高校應用型轉型發展要求不謀而合,更符合了當代教學模式的新形勢。
(二)適應未來工作環境的教學模式。中心建設主要圍繞“影視基礎理論培養”、“專業技能方向培養”和“項目實施能力培養”三大模塊互為依托,打造適應未來工作環境的教學平臺。影視基礎理論培養主要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以引導并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形成系統性的學科基礎知識體系。專業技能方向培養主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術技能教育,為今后在行業實踐中解決相關的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運用基礎。項目實施能力培養主要是指充分利用中心條件與校外實訓基地或企業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踐動手能力的全方面培養,該模式形成職業與教育的特色,充分體現“就業導向”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教育原則:培養的人才既有專業特長同時兼有崗位適應性和創造性。在“本科學歷學位+職業技能培養”的前提下,在“應用型”“地方性”“融媒體”的政策方針下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堅持應用型教學定位的“四性特征”,即:教學的應用性,專業及方向設置的地方性,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教學過程的現場性。
(三)提供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近年來,我系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影視劇制作為中心設置專業和方向,目前已形成全面覆蓋影視制作各環節,各專業間相互依托、相互哺育,應用型特色鮮明、結構完善的專業體系,為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保障。近兩年,積極尋求校外合作,帶領學生參與拍攝微電影作品,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把握作品的宏觀導向。以廣播電視制作中心為平臺,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創新訓練,多出作品、出成績、出效益。結合教育部、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業創新訓練計劃”,廣播電視制作中心提供設備,提供場所,提供實踐基地,于2013年至今,成績顯著,2013-2014年間,我系學生榮獲“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29項、省級項目93項。
四、中心未來發展
經過10年艱苦的理論探索和建設實踐,廣播影視制作中心已初具規模。分中心現有儀器設備2050臺(套),總價值7000萬元。中心獨立完成多部電視電影廣播作品,這些作品先后在中央6臺、中央9臺、中央10臺、旅游衛視、四川電視臺播放,多次承辦“四川電視節影視教育與傳媒發展高峰論壇”等業內大型活動,共獲批4門省級精品課程、1個省級特色專業和1個“高等教育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包含26個子項目)。未來,中心將從下幾方面努力,加強自身的發展。
第一,樹立以學生為本,教師為主導,不斷強化培養掌握“五自”能力,達到“三出”的目標,緊密結合影視類專業特點,努力把分中心建設成為支撐新時期影視傳媒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第二,以教學改革為主線,以內涵式發展為著力點,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社會及傳媒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對教學課程內容進行合并、優化、更新。
第三,加強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發揮教師在實驗教學改革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引進、調整和補充機制優化隊伍結構,提升隊伍整體素質,建立穩定的實驗教學隊伍。
第四,積極申報省級和國家級項目,多渠道爭取政策和建設項目支持,擴大經費來源,以項目帶動分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