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免不了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諸多課題中,對跨語言影響的研究是一種用來解決這些難題的有效方法。外語學習是以已有的語言知識為基礎,因此,必然會受到母語的影響。語言遷移理論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中期,幾十年來,隨著二語習得的發展而發展,并且越來越受到二語習得研究者的重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90-01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免不了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諸多課題中,對跨語言影響的研究是一種用來解決這些難題的有效方法。外語學習是以已有的語言知識為基礎的,因此,必然會受到母語的影響。語言遷移理論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中期,幾十年來,隨著二語習得的發展而發展,并且越來越受到二語習得研究者的重視。
從19世紀起,與遷移相關的實例研究就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與跨語言影響相關的論據已十分充足,廣泛涉及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語言遷移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源于對比分析理論,后又將研究重心轉向錯誤分析和中介語理論。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語言遷移被視作是對這些二語習得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斷的將他們所學的外語知識與現有的知識相聯系,而母語又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當現有知識有利于外語學習時,就會發生正遷移;當現有知識阻礙外語學習時,就會發生負遷移。總的來說,這些方法論相互補充,在二語習得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母語遷移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現有研究偏重從語音、詞匯運用、句子成分三個方面來分析語言遷移現象。通過分析,我們便可以發現一些外語學習中由母語遷移所引起的錯誤根源。通過比較英漢兩種語言體系和分析母語遷移現象,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母語遷移的認識,而且有助于教師預測學習者的產出錯誤并摸索出促進外語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而減少外語學習中的困難,增強學習效果。
語言遷移屬于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研究課題。關于它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而國內在90年代末才開始關于母語遷移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語界對語言遷移現象的研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各類學術刊物上出現了不少關于語言遷移研究的文章。
研究對象分為兩類:一種是以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一種是以語料為研究對象。從第一種研究對象上看,我國母語遷移與英語學習研究對象涉及范圍還不夠廣泛,主要針對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對其他群體,如小學生、研究生、高職高專生、成年人等沒有涉及。研究對象比重也不協調,以大學本科生為主,占87%,分布很不均衡。從第二種研究對象上看,我國母語遷移與英語學習研究的對象雖比較廣泛,但各個項目所占比例差距較大,以中國學習者語料庫為主,占了近一半。
從研究內容上看,我國母語遷移與英語學習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語言層面上的研究;(2)語用層面的研究;(3)相關理論與應用研究。從整體上看側重于語言層面上的研究,占68%,對相關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位居其次,而對于語用層面的研究較少。
長期以來,我國外語研究工作致力于研究如何使 外語的教學成效更大,使外語的學習更適合語言學習的規律。1.正向遷移(positive transfer)正向遷移是指母語與目的語的相同之處會促進第二語言學習,加深通過中介語中某些發展序列。例如,母語為漢語的人學習英語時,就很容易學會句子的語序。如He comes from Beijing,這句英語表達同樣意義的漢語語序和英語語序相同,即他來自北京。 然而,Ellis(1994)指出,第二語言習得的早期母語的促進作用比較明顯,因為這時學習者還未能構建一個 發展規則。由于母語的促進作用不像母語干擾那樣表現為明顯的錯誤,所以Odlin認為,衡量母語的促進作用要看錯誤減少的數量和學習的進度。所以,研究母語的正向遷移對如何掌握第二語言的學習方法有非常大的意義。2.負向遷移(negative transfer)即母語干擾(interference),主要是由于母語和目的語某些形式和規律系統不同而被學習者誤以為相同所致。母語干擾會導致錯誤出現,延長學習者犯錯的時間,延緩其通過中介語中某些發展序列的速度。在應用語言學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往往會對同一術語有不同的理解。遷移是由先前習得的任何語言與目的語之間的共性和差別而引起的 影響。語言的遷移是一種心理過程,在此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激發起母語知識去發展或使用其中介語。
在母語和目的語言的對比中學習,努力培養學生用目的語文化的模式進行思維。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讓學生從對比中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從微觀到宏觀結構的共 同性和差異性。在教學中適當地做些漢英對比分析,使學生明白造成錯誤的原因,逐步克服漢語思維的負面影響,從而學著用英語文化模式進行思維。 實踐證明,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同時存在著正遷移和負遷移。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揚長避短,幫助他們認識到語言的共性,并且在語言習得中加以運用。此外,要充分重視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從對比分析的角度出發,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減少母語對學習目的語的干擾。在外語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地運用母語的正遷移,盡量消除或降低母語的負遷移,從而達到促進外語學習與教學。1994—2009年間我國學者對此的研究進行量化統計分析研究,在對我國母語遷移與英語學習的研究作一個縱向梳理觀察,通過分析把握其研究現狀,預測其發展趨勢,并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同時,我們發現在我國現行的外語教學環境下,學生在應用英語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漢語進行思維,然后再翻譯,這樣母語遷移就不可避免。因此,我們從事母語遷移研究對了解外語學習的特點、指導外語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