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及思考,探討直觀性教學方法,探究實物、圖形在課堂中的應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55-01
俗話說:“動手又動腦,創造少不了”。 教學上的多動手做,多動腦思考,這才能更好的服務于孩子們的想象思維,為其創造插上翅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們走向社會,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手上動的多,見的多,腦袋里才裝的多,到時可供提取的才會多。教育心理學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認為: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應大力開展直觀教學。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直觀教學與兒童智力發展
直觀性教學法,主要是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語言、 圖像以及實物等的刺激作用,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觀察和實驗,然后 通過歸納和抽象思維在大腦中建立與數學相聯系的感知和表象等 感性知識,進而上升為數學定理、法則等理性知識。
數學課程內容的組織要重視直觀,處理好 直觀與抽象的關系。因此,有效運用直觀性教學法,對數學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它主要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或間接地感知具體事物的形象,從而使學生獲得鮮明的表象,為促成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奠定感性的認識基礎。如,我在教學《認識鐘表》這課時,為了使學生輕松掌握本節內容,我把掛鐘帶進了課堂,并把時針叫矮個子大哥,分針叫高個子弟弟,然后讓學生觀察、交流時針和分針是怎樣轉動的,他們發現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應多收集教學掛圖,教學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機會可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同制作教學器具,讓學生更好的觀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識。
二、課堂教學中的圖象直觀與實物的直觀
圖像直觀,一目了然圖像直觀主要是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具體的圖像對數學概念進行直觀表現。小學教學,尤其是小學的低年級的教學更多的是照顧的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一年級的孩子,具體的形象思維占據主體,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準備實物,也就是教育學上所講的實物直觀教學。多用這些實物去刺激他們的大腦,擴展他們的思維,用具體的實物去幫助孩子們思維的延伸,這有助于他們抽象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為今后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圖象直觀與實物的直觀感知不同,它是經過抽象思維加工后的產物,對數學抽象概念進行形象、直觀的表現,一般會使整個思維過程變得更加容易掌握和理解。當下,隨著現代化繪圖技術的不斷發展,圖像直觀深受教師的青睞,已經成為在實際教學中提出和解決新問題的有效工具和手段。
三、各種直觀教學方法之間的轉換
文字直觀、符號直觀和圖像直觀之間的相互轉化已經成為目前數學教學中的直觀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比如數形結合的教學思想就是目前數學教學中時刻被強調的重要教學思想。數學直觀教學手段一般會按層次遞進的形式進行數學概念的解釋,即由實物到語言、圖象,再到抽象數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一些基本的幾何實物,讓學生對一些幾何形體有個初步的認識和感知,然后及時引出模型。比如:在講解圓柱、圓錐 有關知識時單靠老師講或在黑板上畫圖或利用幻燈片等很難使學生理解其內部的構造以及軸截面等。因此需充分利用小圓柱、小圓錐實物,來使學生認識到這些幾何體的軸截面,上、下底面等的形狀,以及側面展開圖的形狀和計算方法到圓柱、圓錐區別和聯系,讓學生及時由形象思維上升到理性的抽象思維,真正理解相關數學概念。
四、加強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習的主人是學生,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做到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概念來進一步去認識和復習新的概念,應用已學過的公式、定律,解決新的問題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時,讓學生把長方體火柴盒的六個面糊上紙,每兩個相對的面糊同樣顏色的紙,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面,老師問:長方體有幾個面,都什么形狀:面與面之間有什麼關系,因為學生親自動手糊過火柴盒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觀察,都能把觀察的結果敘述出來,緊接又引導學生觀察其它部分,學生都能參與了課堂活動,激發了興趣,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個學生把長方體各部分的特征可以完整表述,老師再做總結,學生由感性到理性認識,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得到的知識進一步深化。
綜上所述,直觀性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教師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中學生實際、結合教材具體內容,采取適當的直觀手段,并能夠靈活運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以此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實用性,體現數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