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為焦作市乃至河南省首家園林博物館,如何創造特色,本文提出了“穿越歷史、品味園林”的設計理念,希望在走進焦作園林歷史,增長知識的同時,創造一處感悟人生、陶冶情操、靜謐休閑的讀史靜心空間,達到情景交融、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高目標。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44-02
焦作園林博物館在縫山公園內,縫山公園位于城市北部太行山前沿,是2005年焦作市為改善城市環境,制止無序采礦,在原來的廢棄礦坑修建的公園,公園建成后,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的好評,人流如潮,尤其是夏日的夜晚,更是廣大市民休閑、登山、游玩的好去處。人民在休閑游玩享受園林成果的同時也希望對焦作園林的歷史、發展有所了解;尤其是近十年來,焦作園林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并于2006年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的榮譽稱號,人民愛綠護綠的意識越來越強,閑暇之余愿意親近自然、養花種草,也希望有一處學習園林知識,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休閑場所;同時焦作園林在發展過程中一些珍貴的圖片、書籍、票據等也面臨消失的危險,妥善的保存這些實物資料,為后人了解這段歷史將提供有效依據。鑒于上述原因,決定利用縫山公園內空閑的果園作坊進行裝修建設焦作園林博物館,為縫山公園增加新的文化內涵。
一、現狀分析
場館位于縫山公園西部臨近主環路,靠近山體,交通方便,視線開闊,環境優雅。建筑造型古樸自然,為中式覆瓦坡屋頂木結構建筑,周圍花木扶蘇,綠化景觀豐富,主體兩座房屋,通過回廊相連接,建筑面積350平方米,西側場館面積較大,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室內中間四根立柱與屋頂相連。東側場館面積較小,建筑面積150平方米,室內中間一根立柱與屋頂相連。
二、設計構思
首先,根據場館所處環境和場館建筑風格,將設計風格定位為中式風格為主,融合花窗、亭廊、波形瓦、屏風等多項中式元素,給人古色古香的傳統園林的感覺,穿越歷史的空間,感悟園林的時空變化;其次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講究簡潔、流暢、明快的線條,實用為主,輕裝修,重內容;第三在大量體現古典元素的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聲光電相結合,視頻、燈光等的運用,營造現代、時尚的潮流感覺。
三、方案設計
(一)主要展示內容。
1.需要對園林的起源、分類等知識和焦作園林歷史做相關介紹,讓游覽者對園林和焦作園林有大致的認識。
2.主要介紹改革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焦作園林的發展變化、所取得輝煌成就。帶給人民生活的變化。
3.園林未來的發展格局以及焦作園林未來發展展望。
4.需要展示珍貴歷史文物和資料,園林生產工具、模型、場景等。
(二)功能分區。
根據這些內容,我們對場館進行功能分區和總體布局,第一個場館面積較大,以文字、圖片等展示為主。設計時很好地利用原來的四根柱子結合展墻、展柜、屏風等不同形式對室內進行了空間分割,劃分成主入口展區、園林相關知識展區、焦作園林發展展區、文化休息區四個展區。第二個場館面積較小,主要以模型、泥塑等造型和門票、書籍、典故、檔案等為主,分為盆景泥塑展區、園林史志展區、園林未來展區等三個展區,每個展區既相互獨立又通過景觀要素互為聯系。
1.主入口展區。
主入口設在臨近園區主環路一側,門頭匾額為園林界泰斗羅哲文老先生親筆題字“焦作園林博物館”,入口處設置中式景墻,起到屏風的作用,使空間通而不透,起到“欲揚先抑”的效果。景墻采用黑白磚砌筑勾縫,四角中式花窗圖案裝飾,中間是場館的介紹,在具體的施工中,中間造型變更為具有中式風格的一把扇子,更具傳統特色,與周圍花窗圖案更好地做到了吻合。
2.園林相關知識展區。
主要介紹什么是園林、園林歷史、建國以前的焦作(焦作園林的歷史),世界園林和中國園林以及中國園林的分類。讓大家首先進入場館對園林有個大致的了解。
3.焦作園林發展展區。
主要介紹焦作園林的發展、變化、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歷屆領導的關心,群眾文化生活等。包括園林機構變遷、政府逐年綠化投入發展圖表、城市綠地發展圖表、植樹場景、領導視察以及各類綠地發展介紹等。本展區素材多、內容豐富,為增加展區面積同時使布展形式多樣變化,北側展墻設計成折線狀,每塊內容相對獨立,形式又富于創新;東側展墻則以中式風格為主,融入坡屋頂、波形瓦等中式元素,突出中式古典韻味。
4.文化休息區。
山水、建筑小品等是構成園林的重要元素,在本展廳設計時引入園林山石、流水、景廊等要素,山石硬朗、流水潺潺,石上覆土,配以綠植,夜幕降臨花窗下月光透進來,不禁讓人產生“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幻覺。出口附近設置古典景廊,安裝美人靠休息設施,色彩上粉墻黛瓦栗柱,墻上有花窗,窗內手繪梅蘭竹菊,窗與窗之間內容為園林建筑介紹,構成恬靜、優雅的休息環境,休息的同時欣賞字畫,增長園林知識。
5.盆景泥塑展區。
(下轉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