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的課堂是師生、生生交流的過程,提問就是師生互問、生與生互問,學生在質疑、交流、爭辯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因此,教師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至關重要。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95-01
古語亦云:學想于思,思源于疑。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新。由此可見,提出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是增強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的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問、生與生互問,讓學生在質疑、交流、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問的勇氣、問的方法、問的能力,以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一、培養問的能力
(一)提高學生問的勇氣。陶行知的 “六大解放”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問。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由疑引發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積極思考,進而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與我們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課堂上,教師允許學生有比較自由的坐姿,不強行要求學生個個正襟危坐,當有疑問或不同見解時,允許學生不必舉手就可站起來發言、插話。因為,情不自禁發表出來的意見,往往是學生智慧火花的閃現。若因未得到老師的許可而失去發言的機會,這火花隨即熄滅。當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提問時,允許他自己請另外的同學幫他回答。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這時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二)教會學生問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探索、猜想、發現,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為學生積極思維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讓每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發展。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老師在課堂上問:“小朋友們,你們想一想古時候人們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如果沒有鐘表你還會看時間嗎?”學生對此問題都會爭先恐后地互相討論、提問、質疑。有的學生說,可以看太陽知道時間,立刻就有學生反駁說沒有太陽時怎么辦?有的學生說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學生說如果走路沒法帶著怎么辦?又如在教學退位減時,當數位上的數不夠減時,怎么辦?教師先不說,鼓勵學生自己質疑、自己來討論解決。學生以提的問題越多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在努力尋找答案的同時,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也隨之逐步提高。
(三)提高學生問的質量。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留給學生充分思探索的時間,尊重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質疑或向教師提問,準許學生有疑就問,就是在教師講授過程中也允許學生插話、提問,不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特別是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創新個性的要給予積極的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概念時,教師啟發學生問:"為什么角要有一個頂點,兩條邊?"這一關鍵處設問,就揭示了這一概念的實質。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在呼喚創新人才的今天,培養學生問的勇氣、問的方法、問的質量,才能喚起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新欲望,激活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從而造就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完成新時代賦予數學課堂教學的使命。
二、教師要加強提問藝術
(一)講究發散性的提問。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授課中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想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的教學知識和方法,這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處的。例如在講授完正方形面積公式時,可先提問:“有一塊正方形稻田邊長為a米 ,現每邊長擴大b米,求后來的面積是多少?”教師可讓學生先試著求出結果。這樣學生就會積極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學過的求面積的知識得出各種不同解法,在化解的過程中即可歸納公式。
(二)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啟發性的提問能引起學生聯想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面對問題無法解答是難免的,教師的啟發十分必要,方法很有講究。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兩步計算應用題》時,當學生拿到題目在進行各種嘗試時,如果教師這樣提問:“想一想,你是從問題出發,還是從條件出發,這兩種方法計算的步驟相同嗎?”經過教師的提問,大部分學生能自己獨立完成列式計算,并能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這比教師“填鴨式”的灌輸效果更好,只有是自己發現的或探索出來的方法才更加不會被遺忘。
(三)圍繞目標的提問。每堂數學課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圍繞目標力避毫無目的地提問。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要吃透教材,然后圍繞幾個重點問題設計一些輔助性問題,使各問題之間環環相扣,逐次遞進,形成一個有序的問題鏈。例如在執教《圓的周長》時,課的開始可以向學生提三個中心問題。第一問:“你們小組是用什么方法測出一枚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反饋了滾動與用繩子測量兩種方法。教師馬上進行二問:“是否生活中所有圓形物體都能用這兩種方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呢?”第三問:“我們能不能探究一種求圓的周長的普遍方法呢?”教師的每一次提問既給學生指明探究的方法,又點到為止,由此及彼、由點到面地橫向拓展,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縱向發掘,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從不知到知,由淺入深。
在課堂上教師依據教學內容,不但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還要啟發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和促進學生自覺學習是“問”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