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世界環境保護潮流,臺灣近年來逐漸重視環保與生態方面的議題,特別是在濕地這個領域,除了民間保育團體長年推動濕地保育、復育與教育外,政府部門亦大力推行濕地相關的政策與計劃,影響所及,在各大小校園中,各式各樣的人工濕地或生態水池的營造成為趨勢,這些濕地水域的出現,固然為校園中增加了生態教育的場域與機會,也對生態環境或景觀有所幫助,但也看到不少因為規劃設計或施作失當,并于維護管理方面缺乏正確認知,反而造成了許多問題的例子。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207-02
校園生態池的規劃與設計
若要在校園中規劃生態池,除了專業的顧問公司可以提供協助外,坊間也有不少專書可供參考,例如荒野保護協會出版的《生態池營造DIY》。只要掌握重要的原則,加上一些巧思,動手營造生態池并不是一件難事。
一、水域空間規劃設計與施作原則
(一)選址及配置:
1.環境調查與評估:針對欲設置生態池的基地周邊環境加以調查評估,以選擇最合適的場址與配置方式,也作為后續細部規劃設計的考慮依據。調查項目包含物理環境的氣候、水文、水質、土壤、地形等因子,和生物相的動物及植物等因子。
2.合宜的水池面積:作為生態教育用的生態池,合適的水域面積大約在150-8,000m 2,若太小則難以建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過大則偏向較復雜的湖泊生態系統,在經營及維護管理上,會增加許多人力和成本。
3.緩沖區設置:水池周邊建議應留設0.5-2m左右寬度的緩沖區,并限制人為的干擾或進入,使野生動植物有不受干擾的生長及隱蔽處所。
(二)水文及水質:
1.水源:生態池的水源一般有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回收中水及自來水等。設置生態池的水源最好具有多種來源,以避免枯水期時因缺水造成的植物損失。為降低水資源損耗,建議盡量多利用天然水源或回收水再利用。校園中每天都會產生污水,比如洗手臺與清理環境的用水等,如果能讓這些污水經過一些自然處理的程序,將水中的污染物質濃度降低,就可以成為源源不絕的生態池補注水;不過,這方式最大的缺點是水量不穩定,比如假日時因學校沒有人員活動,污水產量銳減,造成生態池進流水不足,因此額外的補充水源(如回收雨水、地下水、自來水等)也需一并考慮。
2.水質:水質狀況會影響池中動植物的生長,尤其是受重金屬或化學藥劑污染的水體,可能會造成水中生物迅速而大量死亡,因此進入池中的水體水質,應加以評估與管控。一般評估水質條件常用的指標有:酸堿度(pH值)、溶氧量(dissolved oxygen, DO)、懸浮固體(suspended solid, SS)、生化需氧量(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 5)、氨氮(NH 3-N)、導電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等,每項指針具有其合理的數據范圍,透過儀器的量測,可以判斷水質的良窳。
3.水深設計:作為景觀或教育用的生態池,為考慮安全性,水深多以1m以內為原則。可在池中或岸邊以緩坡配置10-60cm的水域深度,以滿足不同生長環境條件水生植物的需求。如果在水域面積夠大、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可于水池中間挖掘1m以上的深水區,除了有助自由水面的維持外,也有利于魚類棲息過冬。
4.水量與水位控制:藉由可調整的進出水管路設施控制水量與水位,簡單的作法有在進出水口處設置開關閥,以及在出水口處使用活動彎管、伸縮套管等方式控制水位。
二、水生植物栽種
(一)植栽配置原則:
1.多層次水生及陸生植栽配置,以創造多樣性棲地環境。
2.水生植物覆蓋率宜控制在30%以內,保留一定的空白水域,以滿足各種生物的生存需求。
3.強勢物種需隔離配置,以免過度擴散、排擠弱勢物種的生存空間。
(二)采種移植時注意事項:
1.采種以不破壞原棲地為原則。
2.馴化一周,泡入苦茶粉以去除福壽螺。
3.扦插植物泡發根劑,以幫助植物良好生長。
三、動物的引入
營造完成后的水池空間,自然會吸引周遭動物如昆蟲、青蛙、烏龜、鳥類等前來覓食或棲息繁殖,對于無法自行進入的物種,比如魚類及一些稀有或特殊保育物種,則需要衡量生態池環境是否適合其生存繁衍后再行移入,移入時也要以當地原生種為優先考慮。
四、周邊附屬環境教育設施
生態池具有環境教育的功能,相關設施如觀察步道、觀賞平臺、解說牌等,應加以考慮設置,材料建議運用木、石等自然材質,或耐候性較佳且可回收之鋼材。
生態池的維護與管理
一、水文方面的維護與管理
1.水位控制:池中的水量應保持在正常水位范圍內,若遇有不正常的水位升降狀況,應立即查明原因并排除;在冬季時可短暫將水位降低或放干,以方便進行水生植物修剪管理或福壽螺的移除與防治。
2.水路維護:包含進、出流口、溢流道及連通管路等,應每周至少檢查一次,臺風或暴雨過后應立即檢查。
二、池體構造的維護
池體防水性維護:天然黏土防水層具有一定的滲漏率,加上蒸發、蒸散作用,估計每日會正常損失約10mm左右的水量。
(下轉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