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背著家人創業,不到一年就純賺了120萬元,22歲就成了600戶農民的主心骨。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的林映波,年紀輕輕就已經擁有了億萬資產,成為年輕伙伴們羨慕的對象。但是,有誰知道,身為“富二代”的林映波,曾放著年收入百萬元的家庭生意不做,卻立志獨自創業,他的“第一桶金”就是背著父親掙來的。
19歲開啟創業夢
20世紀90年代,汕頭沿海地區建筑刷墻的主要材料,都是用貝殼加工的貝殼灰。當時,林映波家里就一直做著貝殼生意,每天能從海里打撈將近500個立方米的貝殼賣給貝殼灰廠,日子過得很富裕。1999年,19歲的林映波中專畢業了,家里開始忙著為他相親,希望他結婚后接下家里的貝殼生意。林映波既不去相親,也不接手家里的貝殼生意。每天大船一出海,這個19歲的大男孩就開著寶馬車四處轉。有一天,林映波在村里遇到了一個叫陳江全的人。陳江全家中的變化讓林映波大吃一驚:蓋了房子,買了摩托車,衣著方面也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變。林映波很好奇,陳江全一年之間怎么會有那么大的變化?他從哪里賺到了這么多錢呢?費了好大勁林映波才了解到,陳江全生活上的改變是因為家里養著一種寶貝——牛蛙。了解到這些信息后,林映波一夜未眠,他想:以自己家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把養殖規模做大點。林映波的想法遭到父親林紹強的反對,并把錢卡得死死的,逼著林映波回家打理貝殼生意。看到父親態度這么堅決,林映波只好背著父親,在村里承包了2畝水田,偷偷養牛蛙。
林映波養牛蛙的第二年,牛蛙價格罕見地從每公斤3元開始爆漲,最高賣到每公斤12元,而當時每公斤牛蛙成本才1.5元左右,即每公斤牛蛙就可以賺到10元。林映波承包的2畝水田,當時純賺了120多萬元,這比他父親帶著20多個工人干一年的收入還多。當林映波把120萬元放在父親面前時,其父親林紹強正在為打撈上來的貝殼發愁,因為水泥快速代替了貝殼灰。而19歲的林映波正是看到貝殼行業的衰落,才開始到處尋找新的生意門路。林紹強不得不佩服兒子長遠的眼光,他決定關停自己的貝殼生意,全力支持兒子養牛蛙。
三年成為產業帶頭人
2001年初,汕頭很多人砍掉香蕉,大規模養殖牛蛙,汕頭的澄海區一下子成為全國最大的牛蛙主產區。當大家都在擴大牛蛙養殖規模的時候,林映波也租下10畝地。但林映波建的并不是蛙池,而是投入了300多萬元建起了廠房。2002年2月,汕頭大霧天氣持續了半個多月,成群的牛蛙缺氧死亡,大量集中上市的牛蛙促使收購價格急速下跌。這時,林映波的廠房已經建好,當牛蛙價格跌到1.4元/公斤時,林映波開始以高過普通經銷戶一兩毛錢的價格收購牛蛙。同時,林映波的加工廠也開工了,他的加工廠年處理牛蛙6000多噸,擁有全國第一家牛蛙分解加工車間,分解后的牛蛙腿通過出口到歐美市場。僅牛蛙腿一項,他就收回了廠房的投資。
林映波的加工廠把牛蛙收來進行加工,為許多養殖戶解決了銷售難題,化解了一場價格危機,贏得了農戶們對他的信任,這一年,與林映波簽約的養殖戶達到了600多戶。
隨著收上來的牛蛙數量大大超過工廠的加工能力,林映波決定與弟弟分頭外出擴展銷售渠道。剛開始,林映波在武漢找經銷商,可是逛遍了整個市場沒有一個人愿意跟他合作,原因都是覺得他太年輕了,不可靠。林映波沒有灰心,他找到當時在武漢市場做牛蛙批發的商人李繼芳,軟磨硬泡,終于說服李繼芳代賣牛蛙。牛蛙運到武漢的當天,李繼芳給了林映波一條蓋被、一條墊褥,安排他住在了自己檔口的閣樓上。此時,李繼芳還不知道,這個凌晨三點鐘就起床工作,且沒要一分錢工資,晚上爬進檔口簡陋夾層閣樓里過夜的汕頭小伙子,當時已擁有了上千萬元的身家。
有一件事,讓李繼芳不得不重新審視眼前這個很能吃苦的年輕人。這天,李繼芳接到一個老客戶的報貨單后,就送貨去了,攤位上只剩下林映波一個人。正好在這時來了一個客戶,一開口就要500公斤牛蛙,林映波忙前忙后招呼客人,自作主張把牛蛙賣了出去。李繼芳回來后,林映波告訴他:“牛蛙我賣了,這是錢,這是賬,都在這里。”李繼芳接過錢和賬本一看,500公斤牛蛙,林映波幫他多賣出了好幾百元。事后,李繼芳感慨:“我們賣的是2.5元/公斤,他賣的是2.75元/公斤,若是別人的話,可以偷偷將多出來的錢自己留著,可他一五一十地給了我,這雖是件小事,但證明這個孩子很正直。”經過這件事后,李繼芳決定跟林映波合作。此后的一個月里,通過李繼芳介紹,林映波又發展了成都、重慶、長沙等地的十幾個客戶。這一年,林映波的牛蛙銷售量增加到了500多萬公斤。對此,李繼芳感慨道:“我現在已經40多歲了,還從沒有看見這么年輕的人能把生意做得這么好、做得這么大的。”
如今,林映波已經擁有900多畝的養殖示范基地,帶動周邊1400多戶農戶,年銷售牛蛙一萬多噸。林映波以他年輕的激情及對市場的遠見,打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廣闊新天地。
(廣州 馬燕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