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化石展覽可以幫助我們解開遠古霸主恐龍背后的故事,2014年1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和河南地質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龍騰中原》系列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拉開序幕。“美漂”小恐龍“路易貝貝”、巨型恐龍蛋窩化石和巨型汝陽龍齊齊亮相。
“美漂”小恐龍“路易貝貝”
展覽中的一個展柜經常被參觀者“頭搭天棚”捂得密不透光,里面存放的就是“美漂”小恐龍“路易貝貝”,它曾被非法販運到美國,攝影師路易·皮斯霍斯曾為它拍攝照片,它也由此得名。“路易貝貝”是尚未出生的竊蛋龍寶寶,依然保持著剛孵化出的模樣,它蜷縮著身子,躺在蛋窩里,為恐龍是卵生動物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它還將恐龍蛋和恐龍骨架連接起來,讓人們了解恐龍的生長發育過程。
河南出土的數以萬計的恐龍蛋中鮮有發現孵化出的小恐龍,學者普遍認為是金屬銥侵襲導致胚胎發育病變,甚至影響到恐龍蛋的孵化,而“路易貝貝”的發現則有力回擊了這個假說。
為恐龍蛋“安家”
展覽中博人眼球的還有出自河南南陽市西峽盆地白堊紀晚期的巨型恐龍蛋窩化石。圓形的巨型恐龍蛋窩化石直徑約2米,24枚恐龍蛋化石呈單層均勻分布、整齊排列。恐龍蛋化石呈橢圓形,而最大的長軸直徑約42厘米,短軸直徑則約13厘米。
西峽盆地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享有“世界第九大奇跡”的美譽,種類多、數量大,分布面積約2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恐龍蛋化石產地。在恐龍蛋化石的研究價值未被發現之前,河南地區的村民把恐龍蛋化石叫做石蛋蛋,小孩子拿它玩耍,大人撿來壘豬圈砌墻院。自1974年,南陽市西峽縣、內鄉縣和淅川縣等地區先后發現了大規模的恐龍蛋化石,識貨的人以5角到1元不等的低廉價格大量收購,并將恐龍蛋化石販賣到國外,被販賣到法國的一枚恐龍蛋化石曾一度被炒到500美元。
恐龍蛋化石流失海外讓國內古生物專家痛心疾首,呼吁國家加強保護,此后國家文物局以法律的形式認定恐龍蛋化石屬于國家珍貴文物,歸國家所有,個人不得收購,更不允許倒賣販賣。此后,國家先后建立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和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建造了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珍貴的恐龍蛋化石終于有了安穩的“家”。
恐龍“巨無霸”
本次展覽中的“巨無霸”——巨型汝陽龍,一經亮相,便一鳴驚人,以其龐大的身軀吸引來往游人駐足觀看,合影留念。
巨型汝陽龍骨架體長38米,肩高約5米,臀高約4米,抬頭可達12米高,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復原骨架,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展廳根本“裝”不下它龐大的身軀,因此只好把它安置在室外。
2007年,考古學家根據村民提供的線索,在河南省汝陽縣發現了一段殘破的股骨,此后沿著古老的河道繼續發掘,挖掘隊先后發現了肋骨、頸椎和尾椎……而后,挖掘隊經過2年大規模的挖掘,4年多的化石修復,1年多的化石補配、裝架,才使整個巨型汝陽龍骨架重新“站立”起來。
挖掘出土的恐龍化石一般都是零散分布的,要想讓恐龍化石“站立”起來,呈現出栩栩如生的行為姿態,化石裝架便是重中之重。一件線條粗細均勻、優美流暢、神態自然、富有動感的恐龍化石骨架,必定融入了裝架者嚴謹的思考和獨具匠心的構思,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
科學裝架 ,讓恐龍“站立”
恐龍化石裝架歷史悠久,最早始于英國對禽龍的復原裝架,而在我國,許氏祿豐龍則是恐龍化石裝架的初次嘗試。裝架分內穿式和外掛式兩種方式,兩種方式各有千秋,都活躍在古生物陳列展出中。內穿式將連接化石所用的金屬藏在化石里,而化石表面并沒有什么多余的成分,美觀大方,北京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永川龍和沱江龍的造型采用的便是內穿式裝架。內穿式裝架要將金屬穿過化石,對化石造成損傷不可避免。外掛式裝架將金屬架顯露在骨架外面,有利于保護化石,但卻在化石骨架上增加了多余的部分,審美效果會稍有遜色。此外,裝架大型的恐龍骨架往往需要寬大的廠房以及搭腳手架登高作業,沒有嫻熟、高超的技術便很難催生出完美的藝術品。
化石骨架的“筋骨”
化石骨架的主角是化石,而連接化石骨架的金屬則是化石骨架的支撐,兩者猶如化石骨架的“筋骨”,共同雕琢形成化石的造型,展現出裝架的藝術性。
裝架用的化石表面要保持干凈,使得顏色、質感、紋理保持一致。化石骨架的“造型師”往往需要根據骨骼的結構關系確定骨架的造型:軀體長短是根據脊椎的數量來確定的,四肢長短是根據肱骨(股骨)、橈尺骨(脛、腓骨)及足連接的長度來確定的,而最為重要的姿態設計,是低頭覓食飲水還是抬頭警示遠望,是平靜站立還是抬腿邁步,則需要依據展覽的主題進行確定。
金屬是給化石骨架做造型的關鍵,怎樣才能起到恰到好處的支撐作用呢?金屬過多過大有喧賓奪主之嫌,會違反化石裝架附屬物越少越好的原則,缺少美感;相反,過小過細的金屬則略顯單薄,讓人擔心化石的安危。筆者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意外地發現3∶2的“黃金分割”可以極好地運用在化石裝架上。如果脊椎化石的直徑是9個單位,那么就選擇單位為6的金屬支撐。這種關系在大型的井研馬門溪龍和中型的祿豐龍的裝架實踐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巧妙布局 ,再現生動場景
展覽是化石裝架的第一需要,因此需要將展品設計成靈活多變的造型,以適應多種展示環境的需要。
單件的化石展示可以將恐龍設計成行走的狀態,前肢稍稍抬升,呈邁開步伐的形態,這樣畫面的豐富度便會大大提升,讓觀眾從一個側面一覽無遺看到恐龍的全部。此外,行走過程中的恐龍頭尾抬多高、朝一個方向還是不同方向彎曲,前后腿邁開的程度是否一致、是否屈伸,這些都需要骨架設計者獨具匠心的構思。
如果同時裝架兩件化石骨架,就要考慮兩者在自然界或敵或友的相互關系。以北京自然博物館里展出的永川龍和沱江龍骨架為例,永川龍頭形前后短、上下長,牙齒鋒利;沱江龍頭形前后長、上下短,牙齒平齊。當兩者“狹路相逢”,必將是一場生死廝殺。不信你看!緊隨沱江龍的永川龍正張開大口準備撕咬前方的沱江龍,而沱江龍也準備用巨大的尾錘襲擊敵人。這組恐龍化石裝架造型動感十足、生動活潑,呈現的場面不僅打破了兩條恐龍默默站立的呆板形象,也生動反映了自然界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賦予化石以生命。
多件展品之間的和諧美不但要依賴于展品本身,還要依賴于背景環境的設計,和諧一致。一般恐龍骨架展出需要借助輔助展品的配合裝飾或者陪襯,達到烘托氣氛的目的。此外,各類恐龍分別生活在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等眾多不同的地質年代,場景設置中決不能出現“關公戰秦瓊”顛倒歷史的荒唐事。
中國的恐龍蛋和恐龍化石埋藏異常豐富,通過與恐龍化石或者恐龍蛋的“親密接觸”,我們可以探尋恐龍生長、生活的足跡,體驗生命的奧秘和神奇,而考古學家則能夠獲得恐龍生存演變和地殼運動的寶貴資料,為科學研究提供寶貴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