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

使用數碼相機的人經常會接觸到“色溫”一詞,顏色也有溫度嗎?顏色和溫度這兩個風牛馬不相及的概念,怎么就結合在一起了呢?我們知道,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疊加而成的。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有些則偏紅,色溫其實是專門用來量度和計算光線的顏色成分的物理量,即色溫指的是光線的顏色而不是光線的溫度。
色溫是什么
色溫的概念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創立的,它的單位即開爾文(K)。色溫的概念源于黑體輻射,黑體在不同溫度下呈現的色彩就是色溫。假設有一塊黑色的鐵,我們用火來燒它,開始的時候它會發出紅色的光,這時候它的溫度換算成熱力學溫度后就是這種紅色光的色溫了。那么,將鐵塊持續加熱,直到它發出耀眼的白光,此時鐵塊的熱力學溫度,在5200~5600K,這種白光和正午的陽光是同樣的顏色,所以正午陽光的色溫是5200~5600K。如果我們將鐵塊繼續加熱,它會發出藍色的光,此時鐵塊的溫度已經達到7000K甚至10000K,那么就意味著這種藍光的色溫在7000~10000K。
人們日常所見到的光色溫都比較低,比如燭光的色溫在1800K左右,家用白熾燈2800K,而藍天的色溫在10000K以上。可以看出,光源的色溫與光源所發出光的波長存在著緊密聯系。色溫高,表示短波成分多一些,偏藍綠色;色溫低,表示長波的成分多一些,偏紅黃色。另外,色溫只表示光源的光譜成分,而不表明發光強度,色溫高低與光源的亮度無關。
照明色溫怎么選
很多人發現,市面上的燈光存在多種顏色,有的偏白,有的偏黃,在購買時又該如何選擇呢?這里所說的燈光顏色就是指光源的色溫,它的選擇取決于環境氣溫、使用場合。高色溫(≥5000K)的光源屬于冷色調,含有較多的藍色光,會使人產生沉著、冷靜的感覺,主要用于嚴肅的場合,如生產車間、會議室等;而低色溫(≤3000K)的光源屬于暖色調,含有較多紅色光,會給人一種活潑、溫馨、愉快的感覺,一般用于幼兒園、家居照明。高色溫的光對眼睛刺激較大,使人更清醒,但眼睛易疲勞;低色溫光較為柔和,讓人一種舒適感覺,對眼睛的刺激小,但分辨效率稍低。所以一般在教室的照明最好選用4000K的中色溫燈光為宜,這樣色溫的光線對眼睛的刺激較小,有利于調動學習情緒。
另外對色溫的喜好也因人而異,這跟人們日常看到景物有關,是由人的視覺習慣決定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氣溫較高,人們喜歡用高色溫的燈,構成一個清靜涼爽的環境;寒冷或溫帶地區的氣溫較低,可選用低色溫或中色溫燈光,增強溫暖氣氛。另外在家居照明中,夏天可選用高色溫燈光,會讓人覺得涼爽;冬天可選用低色溫燈光,使人覺得溫暖。
攝影中的色溫
除了照明燈光的色溫問題,還有就是在攝影時經常會遇到色溫問題。攝影時,有時會遇到偏色的相片,例如偏黃、偏藍的情況,這是因為人眼在辨色方面有頗高的靈敏度,可在大部分情況下辨別出白色的對象,而相機的感光組件不如人眼,如果偏離了中性色溫太遠,就會令相片出現偏色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人為地對數碼相機設置進行色彩校正,以達成正確的色彩平衡,讓原本白色的東西,在不同色溫下仍看到白色,因此也稱為“白平衡”。比如在室內鎢絲燈光下,白色物體看起來會帶有橘黃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這時要將過暖的顏色“調冷”,令物體的顏色表現得像日光照射下一樣正常。但如果是在蔚藍天空下,則會帶有藍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會偏藍,相反,這時就需要通過“調暖”來校正色彩了。
了解完色溫,是時候去運用一下色溫了:給家里制造溫馨的環境,給臺燈選擇一款適合學習的燈泡,還可以拍攝一張頗具藝術感的照片,把中午拍出黃昏的感覺……是不是覺得自己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寶藏”?
色溫2500~3500K,屬于暖光色,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冬季選擇這種色溫最好。
色溫3500~4500K,屬于中性白光,給人一種舒暢、寧靜的感覺。
色溫5000~6500K,屬于冷白光,在炎熱的夏天會使人感覺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