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你們是怎么想到這個發明的呢?
佐童:其實是我參加學校的一個慈善活動后萌發了這個念頭。殘障人士,特別是盲人生活非常不便,而導盲手杖、眼鏡等,要么價格昂貴,要么重量大,不方便攜帶。所以我們發明的裝置十分輕便靈巧。
小編:這個盒子上有兩只眼睛?
黃河:那是超聲波傳感器……不過你說“眼睛”也沒錯,它們的確承擔了“眼睛”的功能,一個傳感器發出超聲波探測前方的物體,返回的超聲波被另一個傳感器接收。
小編(在裝置前揮手):唔,有聲音了!它怎么知道該什么時候提醒呢?
楊振永:當然是通過實驗來確定的。我攜帶著調整好的感應裝置,把自己眼睛罩上,四處走動。天啊,在實驗過程中我摔倒、撞墻無數次!
小編:有傳感器提醒也會撞墻?
黃河:這就是最難的地方了,因為不同的傳感器能探測的范圍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實驗找出最適合的。后來我們設置了3個激發點:100厘米、50厘米、20厘米,最終確認100厘米是最佳報警距離。因為我們目前的技術和制作時間限制,用蜂鳴器作為報警器最方便。當然理想目標是人聲報警,更加智能化。當距離小于100厘米時,導盲耳機會發出提示性的聲音;當距離縮短到50厘米以內時,提示聲會變得更加急促;當距離接近25厘米時,會發出高頻的警告聲。
由于時間關系,小編采訪了黃河等同學,并錄制了視頻,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同時,視頻還發表在《中學科技》官方微博和微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