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冬梅
摘 要:該文以射陽縣為例,介紹了聯耕聯種的實施方式、技術保障等做法,以及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創新實踐;論述了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時期,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重要意義,總結推進聯耕聯種的背景、模式以及優勢。
關鍵詞:聯耕聯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秸稈還田;射陽縣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08-03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在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培育和農業規模化經營發展的過渡時期,為切實解決農民不愿丟田,而“老人”種田質量又普遍不高的現實情況,射陽縣創新了“聯耕聯種”這一解決路徑。
聯耕聯種是指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渡時期采取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具體來講,就是在農戶完全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組統一組織,實施主體具體實施,把用地性質定界、位置定界、面積定界,通過農戶間的聯合約定,實行農業生產統一耕種,以降低農業生產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增加農業生產收益。
1 創新種植模式,大力推進聯耕聯種
⒈1 聯耕聯種產生的背景 聯耕聯種產生的背景:土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后,按照地力肥瘦進行了分配,全縣平均每戶都有3~4塊地,這種分配方式在當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調動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村生產力水產。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田塊分散、面積小、田埂多的狀態,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前進步伐,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益的提高,成了秸稈焚燒的根源。在此背景下,如何解決大部分農民不愿意丟田,農村勞動力“高齡化”,土地經營“分散化”,農業生產“高成本”,作物秸稈的高污染等多個現實問題,緊逼著我們探索創新一種既不改變土地經營權、又能將土地集中起來的種植模式,“聯耕聯種”應運而生。
1.2 聯耕聯種的優勢 整村推進聯耕聯種是以村為單位,由村(居)牽頭組建和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并以合作社為載體,全面推廣大型、新型農機具,實行大耕、大翻、大種,將分散耕地成塊連片,推行“統分結合”的聯耕聯種種植模式。其優點:一是節本省工增效益。實行聯耕聯種后,新技術應用廣泛。淘汰落后的農業種植方式,推進集成技術,投入更趨合理。小麥采用統一機械條播后,播種量從人工撒播的20~25kg/667m2降至10~15kg/667m2,平均減少了10kg/667m2,僅小麥一茬作物就節省種子成本40元/667m2;去除田埂可增加土地利用率5%以上,有利于推行機械化生產,適合大型機械作業,大田塊比小田塊節本省工近100元/667m2;據初步比較,生產成本每年降低300元左
右;除此每年兩季作物還可提高產量100kg/667m2,增加收益250元/667m2。規模集聚提價值。農業生產物資由服務組織或農戶聯合統一購買,由于規模效應,增加了買方在市場的主導地位,農資購買價格較以往將大幅下降;規模種植下的農產品品質整齊度高且數量大,銷售的價格約提高5%~10%。二是品質產量有保證。聯耕聯種使得在同一片土地上,實現種植品種、種植方式、種植時間統一成為可能,加之選用優良品種,一改以往總是“遲茬接遲茬”的種植方式,整個生產過程可由農技人員把脈會診,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按需、對癥施肥用藥,符合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發展的需要;聯耕聯種實現了農技推廣資源一盤棋,農技推廣專家面對面,農技推廣一條線,使農技服務從“指導”到“指揮”,糧食穩產、高產有保障,去年夏、秋兩季省農業專家組對射陽縣聯耕聯種田塊分別進行了測產,聯耕聯種田塊667m2小麥產量均超500kg。在水稻生長關鍵的7~9月份,光照少于常年42.1%、積溫少12.8%的極端天氣條件下,水稻平均667m2仍達到654.5kg,同比年報產量增4.2%。三是減輕了環境污染。實行聯耕聯種后。減少了面源污染。實行統一防治病蟲害,有效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農藥和肥料的使用量會較以往下降30%左右,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投入品過量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實行了秸稈全量還田。四是改善了土壤性狀。實行聯耕聯種后,實施秸稈全量還田,加之肥料的合理施用,改變了土地長期依賴化學肥料等造成的土壤板結和有機質下降的現狀,從而提高土地產出能力,為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前提條件。五是減輕了勞動強度。實行聯耕聯種后,大量的農業勞動由機械完成,徹底改變了幾千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解放農村勞動力。簡而言之,就是聯耕聯種可以“增面積、降成本,促還田、添肥力,提單產、升效益”。
1.3 聯耕聯種的基本方式 聯耕聯種在村兩委會引領和農業部門的服務和指導下,采取“農戶+農戶+合作社”的新型家庭合作經營模式,是在持續穩定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基礎上,農戶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組統一組織,破除田埂,以打樁等形式確定田間界址,將碎片化的農地集中起來,實現有組織的連片種植,再由服務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推進生產上聯耕聯種,逐步走向聯管聯營。實踐證明,聯耕聯種家庭合作經營新模式,解決了“大包干”造成的土地碎片化、無組織生產和分散經營三大難題,實現“增面積、降農本,促還田、添地力,提單產、升效益”。由于少用工、多掙錢,得到了參與農戶的普遍歡迎。
聯耕聯種通過適度規模的“聯”,科學有序的“合”,進一步體現了勞動者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使原先的一家一戶單獨經營變為現在的家庭之間的合作經營。由于現有的合作組織在服務能力、服務范圍、服務水平等方面還有差距,加之農民對其信任程度不高,制約了其“統”的功能,因此,在當前情況下,要落實這項惠民工程,唯有各級領導重視,農業部門服務,村兩委牽頭破除田埂,變“一田多戶”為“多戶一田”,大農機得以進田作業,擴大農機服務市場,就會帶動專業服務組織裂變擴張。
(1)聯種分管。以打樁等形式破除分戶田埂,連片成框,通過協商確定統一品種,由合作組織統一耕地、播種,而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環節仍由農戶各自負責。
(2)聯種統管。在聯種分管的基礎上,由專業合作組織進行統一施肥、植保服務等,在更大范圍內組織田間生產管理。
(3)聯管聯營。由專業合作社牽頭組織全過程生產經營,包括統一耕種、管理,實行成本均攤、收益均分。并不斷提升組織形式,實行訂單生產,創樹品牌,拓展精深加工,增加農戶綜合收益,這是聯耕聯種高級形式。
由于聯耕聯種破除田埂,使明址變暗界,小田變大田,省工節本、增產增收,既不改變土地性質,又提高了組織化程度,收益的主體仍然是一家一戶,無論采用哪種形式,一切由農民說了算,這也是聯耕聯種一經推出就得到快速推進和農民普遍歡迎的根本所在。
2 突出重點環節,全面推進聯耕聯種
2.1 加強組織推動,形成聯耕聯種全面推進態勢 從2013年秋播開始在全縣試點推進聯耕聯種。射陽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全力支持,11月份在四明鎮召開現場推進會,進行全面部署,出臺了《聯耕聯種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目標任務。
(1)統一思想,宣傳到位。由縣農委部門牽頭,組成聯耕聯種宣講團到村居培訓,專門制作科普宣傳片和PPT進行講課宣傳,刻制宣講光盤發放到各村居,并通過廣播、標語、橫幅等形式宣傳引導。組織作栽、農機等職能服務站的專業技術骨干,編印稻麥聯耕聯種操作規程,引導他們提高服務水平。并對全縣農業鎮,進行聯耕聯種、夏收夏種技術培訓。
(2)政策扶持,措施到位。射陽縣出臺《關于整合涉農資源、扶持聯耕聯種、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意
見》,堅持規劃統籌區域、區域統籌項目、項目統籌資金的原則,整合財政、農委、水利、資源開發等涉農項目向規劃區域集中,基礎設施類項目優先保證規劃區域內的水、電、路、橋、涵、閘等基礎設施和田間工程建設,逐年逐塊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變“一戶多田”為“一戶一田”來化繁為簡。
(3)強化組織,責任到位。以村為單位,成立領導小組,重抓聯耕聯種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全村再分組,組有責任人,具體負責機械調度、田間作業等相關工作,做到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并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從而確保聯耕聯種的順利進行。
2.2 加快服務推進,構建聯耕聯種技術保障機制 在推進過程中,從土地整合開始,推動農業專業服務組織,面對新的農業生產服務環境,改進自身服務方式,加速提升裝備水平。
(1)培強專業服務組織。聯耕聯種使分散的“小田”成為家庭聯合的大田,為大農機作業創造了市場,為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創造了全新的社會化服務空間,射陽縣組織農機展和新農機現場演示會展示了無人植保飛機、激光平地機、起壟機等一批新機具,激發廣大農民購機熱情,連續兩年新增農機具達2.5億元以上。從立項到運行,以“保姆式”的貼心服務換取合作社的蘊育發展,從基地規劃、種子選購、指導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縣政府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撬動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稻麥病蟲害統防統治。
(2)引導建立契約服務。積極引導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聯耕聯種服務協議、建立契約關系。通過構建契約關系,明確服務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作社通過有序調度、合理安排作業計劃,既提高了農機具利用率,更能統籌兼顧各家各戶的實際需要。
2.3 加大示范推廣,推動聯耕聯種發展擴面提質 聯耕聯種是一種新型家庭合作經營模式,必須堅持農民自愿、穩妥推進。
(1)做好示范引領。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整體推進,射陽縣根據各地特點,因地制宜培植了一系列聯耕聯種示范點,進行示范帶動。全縣建立42個聯耕聯種整體推進村,所有農業村(居)全部啟動聯耕聯種試點。在推進的方法上,采用一看二做:“看”就是組織村組干部、農民代表看聯耕聯種現場,前期看苗情長勢,成熟時再看增產效應,讓農民目睹聯耕聯種的諸多優勢;“做”就是從生產季節開始多處試點,麥子推進可一季數十公頃,由于水稻前期準備工作較多,為有效組織,水稻試點的規模不求大,但布的點要多,這樣才能由點到面迅速推開。
(2)集聚要素資源。為放大聯耕聯種典型效應,促進聯耕聯種在更大范圍內推廣。集聚要素培植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模式優的聯耕聯種示范片。對規劃重點區域進行重點打造,統籌農業項目,集中到聯耕聯種區域,加快提升路、橋、涵、站等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將聯耕聯種區域建成糧食高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
(3)搭建服務平臺。推進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重點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鼓勵鎮農技中心、村級經濟組織搭橋或牽頭領辦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形成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的配套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建立聯耕聯種農業網絡服務平臺,建立聯耕聯種服務超市,提供農資、農技、農機、信息、勞務等各類服務,實現農業服務線上線下同步。引導農戶與農業加工企業簽訂產銷合同,實行訂單生產。加快推進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打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各主體間契約交易、互助聯結,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分享更多二、三產業利潤。
3 培植合作組織,整村推進秸稈還田技術
合作社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組織和服務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隨著農機化不斷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已逐漸成為作業市場的主體,是實行聯耕聯種、整村推進秸稈還田的保證。通過“社企共建”、“村社共建”等方式,組建示范農場,積極培植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完善農機服務網絡,整村推進秸稈全量還田。
3.1 抓好秸稈全量還田 目前適合秸稈還田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秸稈粉碎還田作業。這主要適合于小田塊,可采用旋耕播種施肥鎮壓復式作業機。技術路線:聯合收割機適當留高茬收獲水稻、秸稈切碎均勻拋撒→大中拖配秸稈還田機粉碎田間留茬及秸稈→施用基肥(增施氮肥)→旋耕還田→機械播種→鎮區→機械開溝。二是犁耕深翻秸稈還田作業。這主要適合于大田塊應用(聯耕聯種后)。作業要求:聯合收割機要求配備秸稈切碎、勻拋裝置,秸稈長度≤10cm;聯合收割機收獲時,留茬高度≤20cm;耕深度≥22cm,耕深穩定性≥85%,碎土率≥80%,覆蓋率≥80%;機具配備:聯合收割機加裝相應的秸稈切碎拋撒裝置;根據鏵犁數量和土壤情況配備相應的動力,一
般采用55kW以上拖拉機;耕整地可采用鏵式犁、圓盤犁或犁旋一體復式機;旋耕播種施肥鎮壓復式作業機。技術路線:聯合收割機適當留茬收獲水稻、秸稈切碎均勻拋撒→施用基肥(增施氮肥)→鏵式犁(或圓盤犁等)耕翻→旋耕機碎垡(或重型耙碎垡)→機械播種→鎮壓→機械開溝。
3.2 抓好基肥施用 近年來,我縣農民朋友施肥存在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問題,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板結,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下降。施用有機肥既有效地培肥改良土壤,又可源源不斷地提供農作物多種營養元素,還能改善農產品品質,并且能顯著提高化肥利用率,減少化肥流失運載環境造成的污染。建議東南部沿海農業區用40%(氮磷鉀比例為20-15-5)配方肥25~30kg/667m2。針對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在施用基肥時,增施尿素5kg/667m2左右,以緩解秸稈腐爛與幼苗爭氮的矛盾,后期追肥可酌情減少尿素施用量。
3.3 加強農機農藝結合 在示范推廣和土地聯耕聯種的基礎上,整村推進秸稈綜合利用,使土地經營由粗放式向規模化轉變,從農機作業、生產資料、田間管理來研究關鍵技術有機集成運用。在稻麥生產機械化上,培育和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促進高效、低耗和適用的大型農業機械使用,加大整村推進力度,降低作業成本,實現秸稈全量還田,提高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注重農機農藝融合,應用機耕、機插、機播、機植保、機收和機還田新技術。以村為單位,整合村組農機手(具)和其他專業服務組織探索組建全程服務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通過對轄村(居)范圍內的農業生產進行專業化服務。在有條件的村試行“代育、代耕、代插、代管、代收、代銷和包秸稈還田、包產量”的“六代雙包”全程服務模式,實現秸稈禁燒工作由行政推動向合作社牽頭轉變,由財政獎補農民向扶持合作社發展轉變,并由合作社調度生產作業,確保秸稈全量還田。
射陽縣大膽變革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實行土地聯耕聯種,探索出傳統農區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另一種新途徑,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