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劉穎
芭田專欄
跟著芭田共同成長
□《中國農資》記者劉穎
2001年,張國峰進入農資這個行業,最開始的時候銷售農藥,那個時候當地的農作物以大田作物為主,2005-2006年,當地陸續進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種植蔬菜瓜果的農民逐漸多了起來。因為看到了這一變化,張國峰在2007年開始涉獵化肥,并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研,了解各個廠家的化肥品牌,張國峰與芭田合作的開始詼諧來講就是“瞌睡中送來了枕頭”,張國峰對芭田有些興趣,芭田正好要細化市場,要在一個縣設立一個代理商,一切的發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說起當年推廣芭田肥的最初時光,張國峰說:“那個時候,在國產肥中,芭田產品的價格略微高些,一袋賣100元左右,其他廠家賣60-80元,農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廠家就幫助我們做示范田給農民看,以吸引農民施用,經過一個季的試用推廣,農民從不接受到喜歡,靠的就是芭田肥靠譜的質量和驚人的效果。比如芭田的硝基肥在葉菜上的效果,3天后就能看到效果,其他公司的產品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就施肥次數而言,其他肥料一季要施3次肥,有時還要添加尿素,而芭田在一季只用兩次就好;用芭田肥采收的時間會提前,其他化肥施用的葉菜60-65天產出,芭田肥就是55天就能采收,提前采收5-10天,農民能賣個好的價格。”
據張國峰介紹,他們當地的種植面積有限,但是一年有3-4次土地都有產出,化肥常年需要。“第一年公司賣芭田的銷量是600多噸,第二年1000多噸,雖然2009年受金融危機余溫的影響價格確實比較低,那年也賠錢,但是這幾年市場比較平穩,我們公司芭田肥銷量連年都有增長。”今年的市場照往年比有些弱勢,主要還是農產品價格低造成的,農民從經濟作物上獲得的利潤在減少,經銷商回款方面有所推遲,但是張國鋒堅信剛性農需還是有的,農民不會因為這一年利潤的減少而對明年的種植不重視,雖然農產品價格不好,但是化肥仍有穩定的銷量。
面對現在的市場壓力,張國峰說:“雖然這一兩年的市場略顯弱勢,但是我們會提高自身優勢渡過難關,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永遠跟著芭田共同成長。”


國內部分復合肥廠家出廠價(單位: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