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臨床護理分析
梅娟娟
目的 探討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臨床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10例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5例患者經過優質護理作為觀察組,另外5例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分析其處理方法及護理措施。結果 2組患者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0%,對照組總有效率40.0%,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沒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中1例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2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加強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患者的臨床護理,能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妊娠晚期;丹毒;護理措施
丹毒是一種累及真皮淺層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為β溶血性鏈球菌,是由手術傷口、鼻孔、耳垂下方、趾間、肛門的裂隙誘發,輕撓頭部及外損傷、不清潔臍帶結扎及預防接種都會導致此病[1]。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發病率極低,在我國出現該病癥的概率僅為1.9%,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癥狀特點主要是皮膚層被炎癥侵犯,并且蔓延十分的快速,治愈非常困難,復發率高[2]。對妊娠晚期合并丹毒及早發現和合理的護理對患者的治療有很大的作用,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0例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臨床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9年9月~2014年9月于江西省撫州市職工醫療保險門診部治療的10例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患者的臨床資料,選取對象均符合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診斷標準[2]。患者年齡22.3~32.8歲,平均年齡(27.1±3.0)歲;孕周34~40周,平均孕周(38.2±1.1)周;剖宮產5例,順產5例;患病部位:左下肢4例,右下肢6例。研究對象在年齡、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礙及精神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組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詳細告知研究過程,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基礎護理:患者保持半臥位,患肢抬高至35°最佳,護士協助患者個人衛生、進食及排便情況,叮囑患者飲食清淡,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多飲開水,忌食辛辣食物。皮膚紅腫部位,注意觀察其有無水泡及潰爛現象發生,注意局部清潔衛生,避免抓撓,忌用肥皂水擦洗,避免細菌感染。隨時觀察患者體溫、血壓及脈搏變化,及時記錄,以便向醫師準確提供病情動態信息。用藥護理:確診之后,患者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霉素(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5020511),1個療程為10d,直到丹毒癥狀逐漸消退;局部及全身癥狀消失之后,患者需堅持用藥5d,以免停藥過早病情復發。用藥過程中仔細觀察患者的反應及全身恢復情況,對抗生素使用過長的患者,注意觀察有無菌群失調。抗感染的同時配合使用50%硫酸鎂(江蘇正大天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858),緩解急性腫脹疼痛,及時更換敷料。仔細檢查患者病灶,采取針對性的用藥護理措施。
(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和產科護理:心理護理:患者一般起病突然,對病情發展缺乏了解,沒有足夠心理準備,因此常會出現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既擔心治療效果,又擔心使用藥物會對胎兒產生不利影響。護理人員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丹毒治療措施及藥物相關知識,讓患者及家屬及時了解母兒監護情況,緩解患者及家屬緊張情緒,使其充分相信醫護人員,積極配合,增強其信心。適時終止妊娠:妊娠期的生理狀況較特殊,患者的治療成效較慢,分娩結束之后用藥,癥狀會得到迅速緩解,效果顯著。因此,適時終止妊娠尤為重要,根據患者的生理指標及胎兒的情況,采取適當分娩措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疾病治療效率。產科護理:產前,加強胎兒的監護,如胎兒胎動次數、羊水量等,結合產科結果,采取個性化監護方式,及時發現異常,為分娩方式提供參考依據;產中,對自然分娩的產婦加強產程觀察及監護,保護患肢,避免撞傷。分娩時,用碘伏或者棉球輕輕擦拭,使用無菌毛毯將患肢蓋住,避免新生兒分娩時觸碰到傷口;產后,除了常規護理外,還要繼續給予局部抗感染治療,及時觀察新生兒生命體征。還未達到治愈標準的患者,應暫停母乳喂養,減少產婦與嬰兒的接觸,接觸時做好隔離措施,指導產婦做好乳房護理。
1.3 療效評價標準[3]有效:患者身體體征恢復正常,完全達到丹毒治愈標準,胎兒各項指標正常,順利分娩;一般:患者身體體征基本恢復正常,丹毒病癥基本恢復,胎兒順利分娩;無效:患者恢復速度慢,丹毒未達到治愈標準,服用抗生素時間過長,對胎兒產生不利影響。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情況 2組患者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情況(n)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沒有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1例患者出現發炎癥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n)
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其從皮膚微小損傷處侵入皮內網狀淋巴管,發病過程十分緩慢,一般不會出現化膿現象,也很少拓展到真皮層下,使得組織壞死。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情況較為少見,在我國的發生率很低。
丹毒病因復雜,主要分為2大類:(1)與體征慢性病灶有關,下肢感染的病灶多為糜爛性足癬,面部病灶多為鼻腔黏膜感染。(2)與機體免疫力有關,營養不良、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免疫缺陷的患者容易感染,所以,晚期妊娠合并丹毒的患者在抗炎治療時,要控制好血糖[4-5]。
晚期妊娠合并丹毒的病因特點如下:產婦血容量增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隨著子宮的增長容易壓迫下腔靜脈,使得血液回流受阻,下肢靜脈管擴張,皮膚黏膜抵抗力下降,容易受細菌感染。另外,妊娠期內子宮右旋,使得右下肢血液循環能力差,恢復速度無左下肢快。治療丹毒時,一般首選青霉素,連續治療
10~12天,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可以使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復發性丹毒患者可以加大藥量,但間歇性小劑量維持較長時間的治療效果更佳;皮損表面可使用各種抗菌藥物,加壓治療減輕淋巴水腫,有效預防疾病復發;硬性水腫,上述治療均無明顯進展的患者可以采用外科整形方式治療[6-7]。
總之,丹毒的治療過程較為緩慢,需要針對患者不同情況采取個性化治療措施,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中總有效率為80.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0%,對照組患者中總有效率為40.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對提高治療效果有很大的積極影響,與陳燕等[8-9]研究具有一致性。因此,本組研究可進一步證實,加強妊娠晚期合并丹毒患者的臨床護理,能提高患者治愈率,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1] 顧吉娜,鄔興炳,陳琳,等.丹毒住院患者53例高危因素分析[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4,7(3):239-242.
[2] 馬朝群.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下肢丹毒4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4,12(6):45-46.
[3] 馬學娟,柴澤英,王菊青,等.2例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8):95-96.
[4] 韋玉華.妊娠晚期三種促宮頸成熟方法的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149-151.
[5] 田鵬鵬,周銘,李琦,等.妊娠晚期婦女凝血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16):2177-2178.
[6] 楊立松.云南白藥治療下肢丹毒80例研究[J].當代醫學,2012,11(31): 143.
[7] 張萍,郭梅.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臨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 26(20):1861-1863.
[8] 陳燕.妊娠晚期合并丹毒的臨床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3:4830-4831.
[9] 馬永紅,丁久惠.5例妊娠晚期合并丹毒孕產婦的臨床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1:64-6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1.067
江西 344000 江西省撫州市職工醫療保險門診部 (梅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