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紅
來氟米特輔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行性研究
金小紅
目的 探究來氟米特輔助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12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n=53),只采用甲氨蝶呤進行治療;試驗組(n=67),采用甲氨蝶呤聯合來氟米特進行治療。2組患者均接受治療6個月。結果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82.09%)顯著大于對照組(56.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在關節腫痛、僵持持續時間、ESR以及CRP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4.48%)顯著低于對照組(18.8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甲氨蝶呤聯合來氟米特輔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關節腫痛和僵持持續時間,不良反應少,臨床推廣價值高。
來氟米特;類風濕性關節炎;輔助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復雜,是目前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的自身免疫病。主要造成關節功能障礙,嚴重關節變形甚至殘廢。以往治療通常采用甲氨蝶呤單獨治療,但存在一定缺陷[1]。來氟米特是一種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型藥物,本研究探討其輔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n=53),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齡27~80歲,平均年齡(45.0±2.6)歲;病程9個月~5年,平均病程(3.0±1.6)年。試驗組(n=67),其中男33例,女34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4.0±3.6)歲;病程7個月~5年,平均病程(3.0±1.4)年。患者均符合類風濕性關節炎分類標準,無其他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療者。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在治療前服用吲哚美辛70mg/ d,服用4周后停用。治療時2組均使用葉酸、柳氮磺胺吡啶片等基礎藥物。對照組采用甲氨蝶呤片(Pfizer Perth Pty Limited,國藥準字H20120440,規格2.5mg/片)口服治療,每周口服1次,共計6個月(1個療程)。試驗組除每周給予甲氨蝶呤片以外加用來氟米特(河北萬歲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54,規格10mg/片)每晚1次,共計6個月(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個療程后,觀察2組患者血沉(ESR)、C蛋白反應(CRP)、關節腫痛個數以及晨僵持續時間。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觀察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價標準 體息痛、晨僵持續時間、關節壓痛指數、關節腫脹指數、關節能力、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其中前5項的改善百分率=(治療后值-治療前值)/治療前值× 100%,后2項的改善百分率=(治療后值-治療前值)/(治療前值-正常值)×100%[2]。改善率<30%為無效,30%<改善率<50%的為緩解,50%<改善<70%為有效,>70%的顯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類風濕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其他指標比較 試驗組ESR、CRP、晨僵持續時間以及腫痛的關節數都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其他指標比較(±s)

表2 2組患者其他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ESR(mm/h)CRP(mg/l)晨僵時間(h)腫痛關節(個)對照組5368.56±25.8840.88±25.892.96±0.4812.97±6.42試驗組6736.54±21.5621.97±16.741.87±0.56 8.36±4.12 t值7.394.8411.274.77 P值<0.01<0.01<0.01<0.01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異常是導致其發病的關鍵[3]。是一個慢病理性過程,主要為慢性滑膜炎,繼而侵入下層軟骨,造成關節損壞。發生的重點部位在于手、足等細小關節。早期癥狀為關節處紅腫脹痛并有一定的功能障礙,到了晚期就會關節僵硬變形直至殘廢。若為血管炎則可能蔓延至全身器官,嚴重時危及生命[4]。
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大約包括3種,非甾體抗炎藥物、糖皮質激素藥物、慢作用的抗風濕藥物以及其他緩解病情的藥物。這些藥物在該病的治療上起到了一定的臨床效果。相關資料統計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病情逐步惡化,最終導致殘疾。甲氨蝶呤是一種新型藥物,同時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癥的作用,也可降低血沉和緩解骨侵蝕[5]。其藥理機制是抑制了二氫葉酸還原酶,進而抑制了嘌呤和嘧啶的合成,最后達到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降低中性細胞趨化作用、抑制炎性細胞因子釋放的目的。小劑量使用甲氨蝶呤即可達到很好的臨床效果,但是其不良反應嚴重,經常伴有厭食、惡心、嘔吐、脫發、血小板或者白細胞減少、皮疹以及藥物性間質性肺炎。來氟米特是近年發現的一種新型抗免疫藥,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糖皮質激素及改變病情的效果為國際公認[6],體外實驗也證明其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機理是本身為異惡唑衍生化合物,在體內可代謝生成有活性的丙二酸次氯酰胺,而丙二酸次氯酰胺可以通過干擾信號傳導從而影響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刺激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的同時減少活化的淋巴細胞合成嘧啶。T細胞的蛋白絡氨酸激酶的活性也被抑制,從而免疫反應受到抑制。來氟米特可以減慢關節骨質損害、增強機體活動功能。其不良反應與甲氨蝶呤不太一樣,主要是白細胞增多、血小板增多或者高血壓、頭痛、頭暈并有可能伴隨發熱、惡心和腹瀉等情況[7]。針對考慮2組藥物的作用機理和不良反應,兩藥聯用可以增強療效。
本研究采用來氟米特輔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果顯示,采用輔助治療的試驗組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單獨使用甲氨蝶呤的對照組,且能有效減少疼痛關節的個數,減少僵持持續時間,不良反應少,提示甲氨蝶呤聯合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但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和研究[8]。
[1] 李育英.來氟米特與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35):81.
[2] 吳建紅.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7,29(3):274.
[3] 王根榮,戚仕均.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7):885-887.
[4] 侯平.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治療對策[J].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3,10(3):43-44.
[5] 董其蓮.甲氨蝶呤與來氟米特聯合使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86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26-29.
[6] 關天雨,姚見,蘇芳貴.甲氨蝶呤聯合來氟米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5):60-61.
[7] 梁衛,周學平.中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分子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2951.
[8] 莫小蘭.相關基因多態性與甲氨蝶呤治療風濕疾病療效及不良反應的相關性研究[D].中山大學,20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1.092
江西 333000 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金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