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川
(中鐵七局海外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4)
高液限土是一種特殊的填方材料。其主要特點是壓實性較差,壓后壓縮性仍較高,易開裂,易翻漿,路基的后期沉降變形較大。且大多天然含水率較最佳含水率高出很多。在施工過程中,施工性差,對工程的質量,施工組織的連續性以致工期都會造成重大影響。
在中鐵七局海外公司承建的塞拉利昂Lungi-PortLoko公路項目中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項目實驗人員對沿線土質進行實驗檢測后,發現周邊無論是業主指定土場還是項目根據實際需要新增土場,土質均為高液限、高塑性指數、高天然含水率的“三高土”。經過項目深入研究,提出了通過拌和石粉降低塑性指數,達到提高底基層承載力、降低塑性指數的目的,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塞拉利昂位于非洲西部,西瀕大西洋,北、東與幾內亞接壤,南同利比里亞接壤。河流眾多,水量豐富。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降雨量為3000~5000mm,為西北非降雨量最大的國家。
塞拉利昂Lungi-PortLoko 項目起于塞拉利昂國家機場所在的Lungi地區,終于其國內交通要塞Loko港,全長62.2km。計劃合同工期24個月,除去雨季實際可施工工期14個月。道路結構層由下而上依次為G4 普通填方(embankment),25cmG8路基層(subgrade),15cmG20底基層(subbase),15cm 級配碎石基層(base)及5cm 的瀝青混凝土面層。項目設計沿用美國AASHTO 規范,規定普通填方土液限不大于40,壓實度不得低于90%。路基層和底基層塑性指數不得高于12,壓實度不得低于95%。
在現場實際勘察過程中,試驗人員對全程102個試坑進行了檢測。勘測結果表明18個備選土場中,14個為高液限黏土土場,2個為沙土土場,其他2個均為紅土粒料土場。各土場的工程試驗性質如下。

表1 土樣主要性能實驗結果
由上表可知,沿線土場的干密度和加州承載比能滿足施工要求。但是土樣粒徑并不均勻,大于2mm的礫和低于0.075mm的細粒組黏土含量較高而砂含量極少。而影響液限和塑性指數的材料為粒徑低于0.425mm 的土,但是在天然土樣中含有40%~60%大于0.425mm 的土。由于項目所在地年降雨量大,持續降雨時間長,所以對項目路基材料的遇水穩定性要求非常高,即要求基層和底基層材料的塑性指數(PI 值)要比較小,合同中規定底基層Subase 料PI 值不大于12%。而在投標階段,業主給予的材料報告中,項目沿線所有土場的PI值均小于或者等于12%。進場后,我們發現項目沿線土質為高液限粉質沙黏土,其主要特征有高壓縮性、大滲透性、水穩定性差、低抗剪強度等,該類土修筑的路基長期在水的毛細水作用下容易產生失穩、沉陷和不均勻沉降等破壞。根據現場實際情況,我們立即開展了對項目沿線土場的復檢工作,所有土場PI值實驗結果均在25%以上,不能滿足原設計中作為底基層的材質要求,需要作穩定施工以降低塑性指數,達到規范要求。

土場位置石粉含量12+500 18+900 24+100 28+700 32+000 38+900 48+700 58+200 0%30.8 25.4 33.7 23.1 26.8 24 28.6 25 10%23.6 20.4 25.8 18.3 19.9 18.9 22.6 19.1 20%17.5 16.2 18.3 12.7 14.5 12.3 16.4 14.5 30%11.5 9.9 10.3 8.4 8.9 7.2 10.6 8.9
項目進行了水泥穩定、砂穩定和石粉穩定的可行性研究,實驗室分別進行了各種比例的實驗驗證,由于塞拉當地水泥和砂的供應量不足,為了減少使用水泥以及河道挖沙造成的環境破壞,同時為了使碎石場生產的部分廢棄礦粉得到充分利用,項目最終確定攙和石粉對底基層進行高液限改良穩定施工。規范要求底基層塑性指數不能大于12%,根據實驗結果,石粉摻和比例為30%。
由實驗結果可知,在摻加礦粉后,土中粗粒組顆粒含量發生了改變,使粗顆粒在土中產生骨架作用。土的顆粒空間結構重新排列,削弱細顆粒對土的性質的影響,降低了土體的親水性,使填料具有粗粒土的特性,同時干密度和強度都有了極大提升,從而達到改良土質進而改善土的工程性質的目的,大大提高了道路底基層的質量。
在選取粒料土時,應盡量選擇2m以上的土。試驗結果表明,取土深度越深,土樣黏土含量越高,塑性也越高,強度則越低。選取石粉時,應當保證選用潔凈的石粉,并且每周至少一次隨機抽樣檢測礦粉集配,確定符合規范要求方可。
高塑性土的天然含水量普遍高于最佳含水量,經檢測,土場土最佳含水率多在12%左右,而天然含水率常在20%~25%之間。且黏結成團,晾曬困難。若在含水率偏高的情況下強行壓實,壓實度難以達到相應規范的要求,且極易開裂和翻漿,對工程質量造成隱患。因此翻曬是高塑性土施工的關鍵步驟,直接影響到工程質量和進度。我項目部采用平地機斜刮,每層土在強日曬下翻拌三次,每兩個小時翻拌一次。待檢測當前含水率符合壓實標準后方可碾壓。
將土體按照計算的車距均勻卸土,隨即使用平地機進行整平,按照計算間距進行礦粉上料攤鋪,攤鋪完畢后使用拌和機進行拌和。在拌合過程中注意檢測含水率,如天氣炎熱造成含水率下降,則需要及時補充灑水。同時,拌和深度需要大于底基層層厚,深入下層面2cm,以保證底基層與路基層接層良好,拌和深度設置專人隨拌和機進行檢查,深度不滿足要求重新進行拌合。
高塑性土與普通土最大區別在于其特殊的水穩定性。其密實度曲線與浸水4天后的CBR曲線是兩條分離的雙駝峰曲線,CBR 值并不完全隨著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當含水率較低時,增加擊實功能迅速增加密實度,但是對強度影響并不明顯。隨著含水率增加,擊實功對密實度影響變小,對強度影響增加。當含水率增加到一定值時,增加擊實功反而降低土的強度,表現為彈簧現象,即土力學中常說的“剪脹”。因此,對于高液限土,碾壓時需嚴格控制壓實功。
經現場試驗段測試,采用XS202重型壓路機,此壓路機接觸面積較小,有效應力大,對防止“彈簧”現象有一定的作用。碾壓次數最終決定為靜壓兩次然后小震兩次,用灌沙法現場檢測壓實度均能滿足93%的要求。
在碾壓完成后,路基面暴曬4~6 小時開始出現細微裂縫。超過6~8 小時后,隨著水分蒸發,裂縫開始變寬,對路基的整體強度和水溫性都造成極大損害。若在碾壓時沒有合理控制土壤含水率,裂縫出現的更快且更嚴重。考慮到本地區晝夜溫差較大,日間陽光充足,氣溫高,若控制得當,可使土較快晾曬至接近最佳含水率,另一方面,若對含水率過高的土強行壓實,在強日光暴曬下,碾壓好的填方層更會迅速開裂,影響施工質量和下一工序按期展開。經研究決定采取夜間上土,上午翻開晾曬并對已完成層進行覆蓋,下午碾壓,經試驗合格后再于夜間上下一層土,保證碾壓完成后的路基層暴曬不超過4個小時。
對于礦粉穩定粒料底基層,除按規定每50m 檢測一次壓實度并保證其達到95%的壓實要求外,為確定底基層后期的變形性符合要求,必須對所有完成段做現場彎沉試驗,若不符合要求,必須重新壓實。另外,對于每日現場拌和后的混合料,按照合同規定的實驗頻率進行取樣實驗,實驗結果滿足規范要求。
①利用高塑性土修筑路基的關鍵是掌握其特殊的路用特性,以滿足路面對路基的使用要求為目標,提出科學合理的壓實工藝和壓實標準,確保路基的穩定。
②用礦粉改良高塑性黏土,降低其塑性指數,提高強度后,可用于道路底基層施工。同時也使多余礦粉得到充分利用,減少使用水泥穩定等造成的環境污染。
③對于不良工程用土,一味地廢棄往往并不實際。通過工程試驗,找到改善不良土工程性能的方案,不僅有助于加快工程進度,節約資源,更能保證工程質量。
[1]JTJ 051-93.公路土工試驗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