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慶金
目前的中國電視新聞節目中,故事化的電視新聞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躍進了人們的視野。電視新聞故事化,不僅關注事情的結果,而且更重視事件的過程,注重故事情節,挖掘人物的內心情感,刻畫人物的個性,捕捉生動傳神的生活細節,從而調動了電視的視覺功能,讓新聞聲色、情感等兼具。但是新聞故事化在使新聞更具可視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新問題,比如,在選擇新聞題材、報道角度、報道方式時為了“找故事、說故事”往往忽略了一些新聞最本質的東西,使新聞性打了折扣。本文就此談幾點認識。
電視新聞的故事化首先是能夠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取得更佳的傳播效果。試問如果一則新聞報道出來后,大家看完覺得一點都不好看,那么會有多少人記得這里傳播的新聞信息呢?而一則生動的電視新聞不但能將新聞事實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將深刻的主題蘊涵于大眾化的新聞事件中,并以一種故事化的形式將之傳播,能夠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一般來說,故事化新聞都采用事件的進行式來展開,通常選擇一個或幾個中心人物,強調矛盾的展示、細節的凸現。這樣,整個新聞有很強的進行感。如前幾年央視新聞調查欄目《透視運城滲漏工程》中,記者王麗芬問農婦:“管子用過沒,放過水沒?”農戶都說沒有。干部在旁邊就急了:“你胡說什么,別聽她胡說,她一個種地的農戶知道什么。”訓了她一頓,那個女的也不服:“我一直在這兒,也沒見過。”干部又說:“你們誰再胡說,我就收拾誰!”記者和編導將矛盾直接通過第一手的影像資料傳遞給觀眾,比使用解說詞來傳達信息更顯真實。而這種矛盾和沖突的原生展現,讓整個節目顯得緊張并有沖擊力,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收視印象。
其次,故事化電視新聞更加便于事件的敘述和主題的表達。通常記者得到一個新聞線索后,在采訪的時候會發現在這個新聞線索的后面有很多的新聞素材,如何將這些素材遴選并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來進行敘述,故事化報道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浙江教育科技頻道《走進今天》欄目播出的《遺落的男孩》《假女警》《我是誰》等,都有五集甚至十集以上,這樣的構造不但能將主要的新聞事實全部組織在一起,而且前后有呼應關系,邏輯上也比較嚴謹。
用故事化手法制作新聞使電視新聞報道呈現出勃勃生機,迅速成為各媒體的新寵。然而在電視新聞故事化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導致電視新聞報道失真的現象。也就是說,可能會因為新聞事實本身故事化的因素不夠,或者采訪不夠深入,人為地加入一些合乎情理但與事實不符的材料,產生更多的失實新聞,甚至有些電視新聞節目盲目追求高收視率,故意做出一些虛假的故事情節來增強報道效果,這些問題會導致電視新聞報道失真問題的出現。很多電視臺記者不負責任,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將網絡上報道過的庸俗化和低俗化故事事件硬搬到電視新聞當中。新鮮性是電視新聞的主要特征,很多電視臺對于新聞事件的報道往往忽略了這一點,等事情的結果浮出水面才進行報道,錯過了報道的先機,其新聞價值就會大受影響甚至完全喪失。
任何一種電視新聞報道形式都不是照搬就可以成功的。故事化報道方式的選擇只有在實踐中,根據新聞事件本身的特點靈活運用才能揚長避短。一要堅持電視新聞故事化報道的真實性原則。真實與客觀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不同于文學創作,它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時間,而不能進行情景再現,或是用其他的藝術手法進行加工。電視新聞報道在故事化過程中,只能運用講故事的手法來表現真實事件,只有堅持了真實性,才能夠充分體現出電視新聞的真正價值所在。二要注重選題的思想性、故事性和情節化。故事性是指選題本身要具備戲劇情節,要有可供調查再現的張力,要有展現矛盾沖突的空間。所以選題必須關注題材的曲折性、沖突程度、顯著性、異常性、人情味,沒有曲折跌宕情節的故事稱不上是好故事。在策劃選題之初,就必須考慮到調查內容是否能夠層層挖掘,是否可以通過層層挖掘向觀眾展示一段扣人心弦的調查故事,以此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在特定的節目時間內不換頻道。三要加強事件的細節刻畫、描寫、表達。細節在新聞中是故事進展的關鍵,因為在細節中,往往可以看到推動事件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細節的探求和挖掘,可以使新聞節目環環相扣,情節跌宕,充分展示其故事性。四要探尋新聞深度,提示反映的內涵。在一些重要的政治經濟事件中,一些記者往往重于描繪細節和過程而忽略其內在的本質、深度。這樣的故事不僅淺薄而且缺乏人情味。所以筆者強調,故事是手段,是為了讓你的報道更精彩而采取的一種方法,先有新聞,先有思想,再有故事,不要為了故事而故事。
總之,電視新聞故事化有其好的一面,就必須有不利的一面。電視新聞不管是故事化也好,還是定論式也好,在采集新聞的時候都要服從新聞價值的基本標準,即新鮮性、趣味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制作更適合人們的收視需求,更符合電視藝術的創作規律。只要電視新聞記者善于觀察、把握大局、見微知著、精妙構思,故事化的電視新聞一定會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丹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