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坤
泰興黨組織發動群眾支持新四軍東進抗日
□陳榮坤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根據黨中央“向東作戰、向北發展、向南鞏固”的戰略方針,堅決打破國民黨的百般限制和阻擾,在開展江南抗戰、完成東進淞滬作戰任務的同時,利用韓德勤與“二李”(李明揚、李長江)的矛盾,成功地與“二李”建立了抗日反韓的統一戰線,使新四軍得以北渡長江,在江都“三橋兩蕩”地區建立了抗日橋頭陣地。
面對錯綜復雜的抗戰形勢,為打開蘇北抗日的局面,陳毅、粟裕等領導同志經過反復考慮,決定東進黃橋,開辟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其主要理由是:一、黃橋處于靖江、如皋、海安、泰縣、泰興等縣的中心,以黃橋為中心建立根據地,便于向通、如、海、啟發展,與我江南部隊相呼應,控制長江通道,威脅日偽;二、盤踞黃橋一帶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謙部,一貫勾結敵偽,積極反共,敲詐勒索,久失人心,而且戰斗力較弱,易于殲滅;三、該地區在內戰時期曾是我紅14軍的革命策源地,黨在群眾中留有深刻的影響,群眾基礎好。抗戰以來,地方黨組織已經恢復,正積極宣傳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寇于1937年11月侵占了蘇北沿江地區各個城鎮。1940年元月,日本侵略者侵犯泰興后,到處燒、殺、搶、虜,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駐防泰興地區的國民黨軍隊非但不抗日,反而欺壓百姓,借機斂財。面對日軍的暴行和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泰興人民不畏強暴,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斗爭。
一是恢復建立黨的組織,加強對抗戰的組織領導。中共蘇北特委于1938年12月派陳揚、金求真到泰興開展活動,于1939年2月,建立了中共泰興縣臨時工作委員會,由金求真任書記。1939年9月正式成立泰興縣委。泰興縣委在廣大農村恢復建立黨的組織,在工人、農民、進步青年中發展黨員。從1938年12月到1940年初,泰興地區由三個區委增加到五個區委,黨員數量從60多人迅速發展到180多人。
二是發展壯大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泰興縣委把原先的戰時工作團改組為抗日青年工作團(簡稱青工團),開展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到1940年初,已發展到2400多人,幾乎每個區都有青工團分團。青工團作為公開的群眾組織,為各地農民、婦女辦夜校,辦識字班。組織若干個宣傳隊向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的主張,介紹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堅持抗日,英勇殺敵的事跡,使人民群眾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在黨的支持下,陳玉生領導的抗日部隊從500多人擴大到1000多人,并利用黨組織在部隊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為后來編入新四軍部隊做好組織準備和思想準備。
三是開展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泰興縣委主動與社會各界民主人士加強溝通與聯系,動員他們參加抗日救亡斗爭,為消滅日本侵略者捐糧捐款、獻計獻策,還派出敵工人員到駐扎在泰興的國民黨部隊中開展策反和統戰工作。在黃橋附近,通過何克謙部的七團團長的關系建立三民主義青年工作隊,派人到該團建立的十八鄉聯合辦事處里去做統戰工作;還在該團團部建立了黨小組,從他們的內部搜集各種情報,了解何克謙部隊的動態,及時向中共蘇北特委匯報。黃橋鎮黨支部通過與黃橋駐軍的關系,了解何部在黃橋駐軍的情況和何在黃橋的動態,繪成地圖上報等,這些都為蘇北特委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了解真實情況,下定東進黃橋的決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新四軍剛進駐黃橋時,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熱烈擁護和大力支持。但也有一些中上層人士因受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宣傳,對我黨我軍有各種各樣的誤解,甚至有恐懼心理。針對這一情況,泰興縣委領導同志與新四軍指戰員利用各種機會,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各種關系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教育活動。新四軍進駐黃橋的第三天,陳毅同志親自召開了全鎮各階層人士會議,闡明我黨我軍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方針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用大量的事實揭露國民黨頑固派假抗日真投降,對我黨我軍造謠中傷地罪惡行徑。
陳毅同志親自做中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為各級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典范。泰興縣委堅決貫徹執行團結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孤立和打擊頑固勢力的統戰政策,除對極少數漢奸和堅持反共的頑固分子外,對一些歷史上有罪惡或者有反共成見地人,只要保持中立,都盡可能地爭取他們,對進步人士加以信任和使用。新四軍進駐黃橋后立即成立了蘇中區黨委,使地方黨組織由過去秘密活動轉為公開活動,各地也都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黨政組織的建立對于放手發動群眾,大張旗鼓地宣傳我黨堅持抗日、反對投降,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方針,鼓勵和調動人民抗日救國的積極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新四軍領導機關在地方黨組織的配合下在黃橋中學召開了軍政干部大會,陳毅同志作了實行勞資兩利,開展減租減息和關心群眾生活,充分發動群眾的報告。要求大家既要大膽放手發動群眾,又要注意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號召部隊指戰員戰時打仗,平時做群眾工作。新四軍指戰員每到一地,每住一處,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幫助群眾挑水,掃院子,從事生產勞動,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稱贊新四軍是人民自己的軍隊,“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歌聲在群眾中普遍流行。許多青年紛紛要求參軍抗日,僅兩個月時間,就有3000多青年參加了新四軍和縣區地方抗日武裝。
泰興縣委利用新四軍東進黃橋開辟抗日根據地的有利時機,積極開展民運工作,層層建立抗日團體,在很短的時間內,黃橋方圓幾十里,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等各種抗日的群眾團體如雨后春筍一樣紛紛成立起來。黃橋鎮及其周圍鄉村各種抗日的群眾組織發展更為迅猛。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學生、教師、商人都組織抗日協會,兒童也成立了兒童團,全黃橋鎮一萬多人口,就有6000多人參加了各種抗日團體。
新四軍進駐黃橋開展抗日斗爭,是正義之舉,而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卻挾其優勢兵力進犯黃橋,企圖消滅我抗日武裝。面對韓德勤大軍壓境,蘇中黨政軍民齊心協力,與其決戰到底,奮力保護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領導和泰興地方各級黨政干部深入到群眾之中,通過舉行報告會、干部會議、社會各界座談會等形式,向人民群眾反復闡明與韓德勤決戰的六個有利條件:一、我們是人民的軍隊,是正義的自衛戰爭,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二、敵人遠道而來,我以逸待勞完全處于有利地位;三、我們統一戰線成功,得到海安韓紫石和泰州李明揚等人的支持,國民黨的中間力量和雜牌軍絕不會為其所用;四、我軍有高度的覺悟,為人民謀利益,為抗日打鬼子,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與韓德勤的雇傭軍有原則上的區別;五、我們有以黃橋為中心的根據地和廣大后方,糧草供應比較充足;六、敵人進入我方包圍圈后,我拆毀敵人后方的橋梁,在地形上有利于我,不利于敵。
1940年10月4日黃橋決戰打響后,泰興地區黨政軍民全力以赴支援新四軍抗擊頑軍的侵犯。許多抗日協會主動給部隊帶路偵察敵情。泰興縣雁嶺鄉農抗會會員鞠瑞生,當時僅17歲,當頑軍大隊人馬接近雁嶺鄉的時候,他爬到樹頂上眺望,用手向新四軍指戰員示意,要部隊迅速在高粱田里埋伏起來,等頑軍到達時進行圍殲。黃橋鎮西挖尺溝的農民黃茶燦,在頑軍李守維部隊進莊時,跑到三里莊新四軍駐地報告敵情,并為新四軍帶路向西挖尺溝出擊。他看到有個排長負傷了,就到村里找來三個人,把這個排長抬到三里莊包扎后又送到傷兵醫院。10月6日,頑軍將古溪鎮附近戴家院子界河上的木橋拆除,砍光河南邊的莊稼、樹木,把河北邊的觀音庵作為指揮所,企圖進攻新四軍。這時,緊靠橋口南邊的農抗會會員李宏壽、徐長貴,看到新四軍在開闊地里向敵軍反擊,造成了人員傷亡,他們就向新四軍指戰員喊話,提醒部隊從東邊的一條南北溝潛行迂回到橋頭,利用他們兩家的房屋作掩護,架起機槍,橫掃橋北的頑軍,很快摧毀了敵指揮所,消滅了頑軍火力點。黃橋周圍鄉鎮組織和農會團體,組織了擔架隊,幫助部隊搶救、運送傷員。黃橋西郊的殷坍鄉木匠顧金貴,用家里的木料趕做了六副擔架。我軍有一個營長在東口子作戰負了傷,顧金貴立即上前搶救營長,送到后方醫院。至于給部隊送茶送飯的生動事例,更是不勝枚舉。周家莊的婦抗會會員周孫氏、孫秀蘭婆媳倆,守在離火線里把路的家里,燒茶煮飯,還拿出家里的醬菜一次又一次冒著槍林彈雨,送到前沿我軍戰壕里。黃橋鎮上60多家燒餅店的工人夜以繼日做燒餅,保證前線需要;各商店貨架上的月餅,也送往前線;青年、婦女、兒童也都參加了各種慰問活動。遠離黃橋幾十里的地方,千家萬戶也趕做油餅、燒餅,車推擔挑從四面八方送往前線。大路上小路上送燒餅的人群絡繹不絕。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黃橋決戰取得了勝利。

保衛家鄉 魯藝木刻工作團
(編輯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