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仲堯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撤會議舊址參觀記
□ 吳仲堯

北撤會議舊址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晌午,我懷著崇敬的心情,邁進了坐落于浙江省上虞縣豐惠鎮錢字弄23號(今普發南路3號)的北撤會議舊址,聆聽70年前那匆忙而又堅定的足音,尋找一段刻骨銘心又可歌可泣的烽火歲月。
有著千年歷史的上虞古縣城豐惠,是水肥土沃之地,不但養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更是走出過像王一飛、胡愈之、吳覺農、范壽康等讓人敬仰的先烈鄉賢。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演繹過無數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傳奇,其中的北撤會議就是極為濃墨重彩的一個章回。
走進錢字弄23號,映入眼簾的是三間磚瓦平房,坐北朝南,穿斗式構架,七檁五柱,硬山造屋頂,小青瓦覆蓋,玻璃木門窗,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風格。院落里依然青草滋潤,綠枝舒展,兩棵古老的廣玉蘭亭亭如蓋,月季花競相綻放,熱烈紅火,宛如一戶殷實人家的小院,靜謐、溫馨而富有詩意,幾乎讓我忘記了往昔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惟有那塊懸掛在屋檐下、由當年主持會議的中共浙東區委書記譚啟龍同志題寫的“上虞革命史跡陳列館”橫匾,提醒了我曾經的風聲鶴唳和戰爭硝煙。公允地說,那九個毛筆大字還談不上遒勁雄渾,剛健有力,但依然能讓人感到“鐵軍”那種不屈的錚錚鐵骨。上虞豐惠,作為1945 年6月底浙東第一個被解放的縣城,這三間平房成了中國共產黨浙東區委和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機關的駐地。著名的北撤會議也在此召開,使這座深藏在弄堂角落里的民居,被寫進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成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們永遠銘記著它的功績,1962年被公布為上虞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命名為紹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為紹興市首批紅色旅游點,2013年入選第二批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
跨進北撤會議舊址,撲面而來的便是一股渾然天成的濃厚的革命歷史氣息。室內的陳設還原了當年北撤會議時的情景,房子中間,三張高低不等的八仙桌排成一排,上面擺著一只竹殼熱水瓶、兩盞銅質煤油燈和幾只式樣各異的瓷杯,四周有幾張破舊的長板凳。東側墻壁上掛著當年參加會議的先輩的照片,照片黃跡斑斑,但先輩們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可見。哪曾想,這間毫不起眼卻又飽經滄桑的民舍,竟是當年決策和領導浙東新四軍北撤的指揮所。
北撤,是中國共產黨的忍讓為國之舉,也是戰略性的決策。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通過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為了避免內戰,共產黨作出了必要的讓步,愿意主動撤出包括浙東在內的8塊根據地。浙東縱隊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接到北撤的命令,感到異常突然,甚至難以理解。誠如譚啟龍后來回憶說:“當我讀到第三條電文命令時,手不禁抖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但這畢竟是事實——電報、軍部命令。當我把周圍情況和當時局勢細細地想過之后,醒悟過來,相信中央的決定是正確的,必須立即執行。”
1945年9月20日,中共浙東區委和縱隊司令部接到華中局關于浙東新四軍北撤的電報指示。浙東區委書記譚啟龍、浙東新四軍游擊縱隊司令員何克希等當機立斷,研究北撤行動,并決定召開浙東區黨委擴大會議進行部署。9月23日下午,由各地委、縣委書記和部隊支隊長以上領導干部30余人參加的區委擴大會議在錢字弄23號召開。譚啟龍主持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和華中局關于北撤的指示,部署了有關北撤的具體工作以及船只調集等準備事宜,隨后發表了《忍痛告別浙東父老兄弟姐妹書》,向浙東人民告別。從9月27日起,浙東縱隊黨政軍1.5萬人就分批在豐惠集中,然后去臨山、觀海衛、古窯浦三個海口,乘大小300余艘船只分三路渡海到奉縣和海鹽北上。北撤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并經歷了激烈的澉浦突圍戰,打退了國民黨7個團的堵截圍攻,最后經過江蘇如皋、漣水和東臺,到達山東,編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北撤的成功,不但在政治上揭露了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而且在軍事上得以集中兵力,讓更多的有生力量匯入到解放全中國的滾滾洪流之中……
70年光陰彈指一揮間,昔日的普通物件成了供后人瞻仰的革命文物。我靜靜地觀瞻著每一件舊物,似乎還能觸摸到先輩們留存的體溫。寂靜的房子里,依稀間仿佛還回響著當年洪亮而鏗鏘的聲音。
我默讀著那篇飽蘸離別淚水、情深意切的告別書。字里行間滲透著新四軍廣大指戰員對浙東人民的深厚感情,洋溢著濃濃的軍民魚水情誼。我的眼前浮現出當年的情景:新四軍整裝遠征,根據地人民扶老攜幼,淚眼相連,戰士們頻頻回首,依依惜別。其實,這樣的場景不只是感人至深,而是更發人深省,它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人民群眾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堅強后盾和基石。無論什么時候,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要永葆生機和活力,必須與人民群眾呼吸相通,血肉相連。只有這樣,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我們的事業才有希望和前途,這是經過歷史檢驗的顛撲不破的道理。
(編輯鄭賀)

游客在上虞革命史跡陳列館參觀
本刊2015年發行量達15.5萬份
本刊訊 據本刊發行部統計,至2015年2月1日,《大江南北》雜志發行量已達到15.5萬份,比去年增加了3000余份,創歷史新高。
本刊自1985年創刊30年以來,堅持歷史與現實結合、學術性與文學性兼備的編輯方針,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受到讀者歡迎,發行量逐年增長。在紙質媒體受到電子媒體嚴重沖擊的情況下,各地聯絡站同志以多種方式運用雜志,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為擴大雜志的征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