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龍 崔哲瑞(.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遼寧錦州 000;.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遼寧沈陽 0035)
論中泰武術文化差異①
鄭啟龍1崔哲瑞2
(1.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2.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5)
摘 要: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和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養成的行為、習慣、民俗是不同的,所以各國的武術文化特色、戰術、技巧和規則都存在著較大差異。中華武術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可以說是武術的故鄉,中國武術聞名天下,武術就是中國的象征。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就算現今在世界體育舞臺上,中國散打也堪稱世界武壇霸主。在武術方面,能與中華武術相媲美的只有泰國武術,泰國武術以泰拳為主,泰拳號稱五百年無敗績。武術文化具有一定民族性、歷史性、時代性,現代武術已經演變成具有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武術是先輩們在生產勞動、生存斗爭中不斷積累總結演變而來,武術受傳統文化影響很大,自身也通過不斷的發展產生了獨有的武術文化。本研究將針對中泰武術文化差異展開分析討論。
關鍵詞:中泰 武術 拳術 文化差異
中華武術文化歷史悠久,武術在我國歷史發展中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古代武術多被用于戰爭及軍事訓練,武術源于商周時期,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秦漢時期武術形成流派,武術在宋明時期達到了巔峰,可以說全民習武,到了清朝時期,統治者禁止民間結社習武,因此民間也只能以“館”和“社”的形式,秘密進行武術傳播。武術和文化、歷史有著很大關系,民國時期隨著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武術再次得到了發展,民間出現了大量的拳社。新中國成立后,武術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武術已經成為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與中國武術相比,泰國武術也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泰國武術多指泰拳,泰拳堪稱格斗技中的級品格斗技,泰拳文化中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色彩,入門、拜師、登臺都有一系列的儀式。
1.1文獻研究法
為了對中泰武術文化差異進行研究,查找了相關論文及文獻,文獻主要來源為互聯網資源,知網、智能電子書庫。另一方面,通過圖書館大量書籍,書籍類型為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現代武術、武術傳播、武術文化、泰拳、泰國文化、泰國武術起源、泰國宗教文化等相關方面專著。
1.2調查法
研究對象為中國武術文化與泰國武術文化,通過文獻研究法對中華武術的傳播和發展及起源進行研究,分析中國武術文化特點。同時,通過資料調查對泰國武術、泰拳、泰國文化宗教與泰國武術的關系,以及泰國武術文化的影響因素展開研究,以此來了解中泰武術差異。
1.3邏輯分析法
通過大量的文獻調查,做到充分了解中國武術文化發展和發展現狀及泰國武術文化起源、發展現狀,分析其發展方向,用邏輯分析法總結兩國武術文化差異。
2.1中國武術文化研究
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和搏斗兩大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民族性和歷史性,中國武術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
表1 現代中華文化組成
2.1.1萌芽武術
中華武術文化歷史悠久,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處于一種人少獸多的狀態,原始人為了使自己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出于人類本能的與自然界、猛獸進行搏斗,因此在狩獵及生產活動中練就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和使用工具等技能[2]。經過不斷的發展,人類開始學會制造和使用石制和木制的工具作為武器。武術的萌芽期開始形成,在這個時期產生了一些徒手或使用工具的搏斗捕殺技能和技巧[3]。并且這些技能和技巧在原始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武器開始被大量生產,加之戰爭的需要,這些狩獵的捕殺技能漸漸轉換為軍事技能[4]。
2.1.2古代武術文化
中國古代武術文化與軍事技術密切相關相互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中國古代武術內容以技擊性為主,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發生階段,發展階段,定型階段。
中國古代武術發生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古代武術多被用于軍事訓練,主要形式為“田獵”和“武舞”。這是中國武術文化形成的雛形,其中“田獵”包含著“手格猛獸”和“空手以搏”的搏斗技能為主;“武舞”則是根據兵器性能進行,把擊刺與陣形、隊形相互結合進行武舞式訓練[5]。在這個時期的武術實用性較強,屬于實戰技能,這種將實戰武術技能按一定程序進行訓練的方式,是中國五代武術由感性向理性轉變的過程,也是武術系統化的象征[6]。
中國古代武術發展階段:中國武術發展階段是戰爭頻發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對技擊格斗技能的需求,促進了我國武術文化發展進程,當時的步兵無論是進行防御或進攻都需要靠手中的兵器來搏斗殺傷敵人[7]。使得我國的武器和工具發生了變化,首先從形狀上和功能上都出現了與傳統工具不同的劍、刀、矛等等武器。在我國戰國時期就已能生產出質量極高的青銅劍,歐冶子就是當時最負盛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一生鑄造八柄名劍:龍淵劍、泰阿劍、工布劍、湛盧劍、純鈞劍、勝邪劍、魚腸劍、巨闕劍,自此習武之風在民間盛行。并且民間出現了大量的“俠客”“劍客”“武士”等等以習武為生的職業練武之人[8]。在這個時期,武術已經漸漸與養生聯系起來,人們開始意識到習武的健身作用,到了宋朝,民間武術門派星羅棋布,蓬勃發展,很多人都入社習武,并不是為了謀取私利,僅僅為了鍛煉身體,強健體魄。
中國傳統武術定型階段: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為明清兩朝,可以說明清是中國武術文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武術已經形成比較正規的流派,并且多數的武術技能都有具體的名稱和內容,另外,不同流派間的內容存在較大差異,在這個時期是武術流派最多的時期,比較出名的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等這些拳種多注重的是內練以巧制敵,并且這些武術內容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甚至現今還有很多人會打太極拳。
2.1.3近代中國武術文化
中國近代武術文化在二十世紀初期,在“強種保國”的歷史潮流中,在土洋軍事的、體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結合了系統兵式體操與民族的尚武精神形成的中華新武術,新武術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八年被編成教材《中華新武術》被定為中國軍警必學課程。這個時期的武術文化已經趨向于體育教學的方式,逐漸開始灌入競技體育思想。
2.1.4現代武術文化
現代我國依然重視武術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形成很多以建設為主的武術體系,并且政府也成立了相關武術隊,并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武術比賽。國家體委提出了“難度大、質量高、形象美”的武術技能發展方向。現代武術不再研究搏殺而是競技,競技武術的騰空動作不在講求高度,而是突出側翻、縱旋、平旋橫轉等創新的高難度動作。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革,在全國武術訓練工作會議提出了“突出競技特點、鼓勵發展創新、提高藝術水平”的新指導思想,中國現代武術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國武術文化成為了很多學者的研究對象,對武術研究意識的提高和強化,得知中國武術實際上涉及了很多科學內容,如生物力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解剖學等等。同時我國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設立了武術科研基地,大力推廣和推進我國武術文化的傳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武術文化的產生、發展都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現代中國武術并不再以搏殺為主要目的,而是以強身健體及娛樂為目的。中國武術體現了我國人民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追求的是人己物我的和諧,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講求習武內外兼修,使身心內外和諧。內練調息調整呼吸,掌握運氣方法,使氣、精、神、力、功達到另一個高度。外之身體素質、骨骼、肌肉等等。現代的武術重視的是運動目的,修身養性,注重養生。如太極拳,動作比較緩慢,但是對心血管、呼吸系統都有好處,對調節神經系統、緩解壓力、陶冶性情都有獨到之處,并且中華武術文化更是受到外國人的推崇和青瞇。并且武術學習還能提高我國人民名族意識,激發圖強精神,中華武術文化已經變成了一種產業,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武術學校,向武術愛好者進行教學、訓練、表演、比賽等活動。當下中華武術文化偏于欣賞層面,現代中華文化組成如表1。
2.2泰國武術文化研究
2.2.1泰國武術文化的起源
泰國武術文化多指泰拳,泰拳屬于泰國的國技。泰拳的由來是傳說在古代泰國時期,泰國與緬甸發生戰爭,泰國戰敗,國王被俘,緬甸國王聽說泰國國王是搏擊高手,因此便讓泰國國王與緬甸的拳師比賽,并答應了泰國國王如果能夠戰敗面對拳師就可以釋放自己。最后泰國國王果然戰勝了緬甸的拳師,緬甸國王只好按照約定把泰國國王釋放回國。泰國國王回到祖國以后,把自己多年的搏擊經驗編織成了一種特殊的拳法,傳授給泰國的將士,這便是泰國武術的雛形,這種拳法就是泰拳。
2.2.2泰國武術文化特點
泰國武術里泰拳屬于橫練,是非常具有殺傷力的武術,泰拳十分注重實戰,實際上泰拳就是經過不斷的實戰累積而來,泰國文化武術文化受到佛教文化影響較深,因為泰國又稱佛教之國,在泰國有95%以上的人都是佛教信徒,所以很多的職業拳手都是佛教信徒,并且泰國很尚武,十個男人中就有九個人練習過泰拳,并且泰國拳手,每次比賽前都會進行祈禱儀式,不論服裝和儀式都十分講究,充分體現了他們對宗教的虔誠的心。這種儀式一般保持3~5分鐘左右,并且這個過程中還有熱身儀式。先跪拜天地,祈求神靈保佑,然后再向自己的出生地進行膜拜,其寓意是想自己的祖先和父母致敬,感謝自己師長的教導和培養。同時臺下樂隊也會奏起傳統的泰國音樂,泰國拳手會伴隨著音樂跳舞,動作各式各樣,舞步奇特。最后才會換上護具登臺比賽,并且比賽過程中也是伴隨著泰國傳統音樂。
2.2.3泰國武術文化發展
泰國武術文化因泰拳而聞名,以兇猛、殘忍、無堅不摧被人所熟知。這主要因為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泰國人開始學習泰國的目的是強身健體,保衛家園。并且泰拳的訓練方法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在鍛煉中將鍛煉精神鍛煉的無堅不摧,泰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斗志,泰拳也有著鮮明的特色和技擊特點。泰拳就是運用四肢的拳、肘、膝、腳組合進行攻擊,并且攻擊連環于不同角度的打擊人體的各處要害部位,攻擊力十分猛銳,打在人身上非死即傷。多年來泰國武術爭霸國際武壇,號稱“五百年無敗績”。這也是吸引世界各國武術家們研究的關鍵所在。但隨著泰拳的不斷發展,泰拳已經具有了很強的體育價值,現代泰拳訓練過程無疑是上佳的體育運動模式,并且接受訓練的拳手必須遵守師傅的教誨,可以說泰拳也是講究尊師重道的。現代泰拳也已經如中國武術一樣,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性、表演性和娛樂性,泰國人民以拳術為自豪。
3.1結論
中泰武術文化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中泰文化都是起源于戰中,處于生存目的。可以說所有的武術基礎都是原始的徒手格斗技能萌發的,都是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為了生存及獲取生活資料學會的基本格斗技能演變而來,是人們長期在生存勞動以及與大自然搏斗中不斷積累的成果。中國武術文化和泰拳武術文化中都十分注重尊師重道,古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以說師傅如父親,泰國武術文化中與中國武術文化中有著相同的概念。
3.2建議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我國武術文化的發展,我國應加強對泰武術交流,通過比賽和切磋技藝達到自我提升的目的。并且泰國武術文化中也有著我國武術文化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國應積極吸收泰國武術的優秀點,并加以實踐總結,結合到我國武術當中,進一步促進我國武術事業的發展。現代中華武術已經失去了古代武術的銳氣和殺傷力,具有較強的現代氣息。但是泰國武術卻保持了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特點,這是我國武術文化應該學習的。
參考文獻
[1]周墨菁.淺談中泰武術格斗理念及武術文化差異[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2.
[2]李志搏.關于中國散打與泰拳的體育文化比較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3]王軍.關于中國武術文化形態及演變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174-1176.
[4]陳秀英.試論中國武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J].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26(3):109-112.
[5]王慧芳.論中國武術文化發展歷程及發展方向[D].松花教育師范大學,2013.
[6]宋衛東,唐蘇莉.中泰兩國拳術的綜合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5):100-101.
[7]李風持.泰國武術文化起源于技擊特點及發展方向[D].湖南職業技術學院,2011.
[8]邵華陽,胡雙全,權力.中泰武術文化起源于武術文化差異研究[D].山西教育師范學院,2012.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c)-0003-02
作者簡介:①鄭啟龍(1972,6—),男,山東省膠南市人,博士,講師,專業:體育學。崔哲瑞(1985,5—)男,遼寧葫蘆島人,碩士,助教,專業: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