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勤 張志如(.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00875;.首都體育學院學生處 北京 00088)
高水平運動員角色認同的心理干預實驗研究①
宋湘勤1張志如2
(1.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 北京 100875;2.首都體育學院學生處 北京 100088)
摘 要:目的 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增進高水平運動員角色認同,進而提高運動員心理穩定性和比賽成績的方法和策略。方法 通過問卷施測,選取70名運動員認同度較低的運動員,隨機選取其中35名作為實驗組,另35名作為對照組,按照預先設計的運動員認同實驗干預方案,進行為期2個月實驗干預。結果 (1)心理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高水平運動員角色認同(除社會認同維度外)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組運動員角色認同水平高于對照組。(2)實驗組心理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運動員角色認同發生了顯著性變化,運動員角色認同顯著提高。(3)實驗組實驗前后在運動表現總體水平及其兩個維度上均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實驗組運動員的運動表現顯著提高。結論 “最佳比賽情景”表象法與思維改組法等相結合的側重認知調整的心理干預方法能夠提高運動員的角色認同與運動表現,并且對男女運動員均適用。
關鍵詞:高水平運動員 角色認同 心理干預 實驗
如何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培養出更多更好更有才華的體育后備力量,是困擾教練員和相關體育科研團隊的重要問題。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運動員認同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運動員認同是指“個人對自己身為運動員角色的認同程度”,即個人覺察自己是一位運動員,是在其所擁有的自我概念當中有關自我認同的部分,屬于認知因素[5]。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的認知理論發現,認知是決定行為產生的關鍵因素,行為的產生不是直接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而是由主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與評價引起的,也即認知導致行為的產生[1]。按照艾利斯的理論,運動員認同高的個體,運動投入多,比賽成績也好。國內外的大量科學研究和眾多體育工作者的實踐經驗也恰恰發現,運動員認同度高的個體,的確會較全心的投入運動訓練,也會較專注于運動表現,運動滿意度也較高,運動成績也相應較好[6-9]。因此,在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水平均達到較高程度,不易繼續突破的時候,要繼續提高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提高運動員在訓練比賽中的投入程度,關鍵因素是運動員從心理上是否認同其運動員角色。只有運動員認同度得到提高,他們才會更主動地投入訓練和比賽。探索提高運動員認同的方法和策略,是提高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和比賽成績的重要途徑。
該研究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的方式,通過對實驗組進行實驗干預,探索增進運動員認同,進而增進運動員比賽成績的方法。
2.1研究對象
為了保證運動員認同度的同質性,首先通過問卷施測,挑選出70名認同度低的運動員,然后,從中隨機選出35名作為研究組,另35名作為對照組。
2.2測量工具
(1)選取“運動員角色認同測量問卷”[5],該問卷包括5個分量表:自我認同(5個項目)、積極情感(4個項目)、消極情感(4個項目)、社會認同(5個項目)、行為排他性(6個項目),共24個項目。運動員認同問卷的測量學指標較好,是測量運動員認同的有效工具。
(2)自編“運動表現問卷”,分為“平時訓練表現”與“競賽表現”兩個維度。
2.3實驗干預方法
2.3.1實驗時間
1次/周,50~70 min/次,共8次,整個干預時間為2個月。
2.3.2實驗干預方案
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的知識經驗[2],制定側重于認知干預的實驗方案,具體見表1。
3.1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及其各維度上的同質性分析
實驗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運動員角色認同及其各維度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法,即威爾柯遜(Wilcoxon)秩和檢驗法比較差異[3],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間運動員的認同水平及其各維度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前,對照組與實驗組運動員認同總體水平及其各維度同質。
3.2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及其各維度上的比較
實驗后,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運動員角色認同及其各維度進行Mann-Whitney U檢驗,結果見表3。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實驗干預結束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總體水平及其四個維度(自我認同、行為排他性、積極情感、消極情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社會認同上不存在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實驗組在運動員認同總體水平及其四個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由于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干預前運動員認同得分沒有顯著差異,并且社會認同涉及其他人對運動員的看法,是不可控因素,不存在實驗干預的即刻效應,所以可以說,實驗干預是有效的。
3.3實驗組干預前與干預后運動員角色認同的比較
對實驗組進行實驗干預前與干預后的差異檢驗,結果見表4。
從表4結果來看,實驗干預前后,實驗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總體水平以及四個維度(除社會認同以外)上都表現出了顯著的差異,實驗后得分高于實驗前。由于社會認同涉及其他人對運動員的看法,是不可控因素,因此不存在實驗干預的即刻效應,所以,這一結果再次證明實驗干預對提高運動員角色認同是有效的。
3.4對照組干預前與干預后運動員角色認同的比較
對對照組進行實驗干預前與干預后的差異檢驗,結果見表5。
從表5結果來看,實驗干預前后,對照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總體水平以及五個維度上都沒有產生顯著的差異,這進一步表明實驗組運動員角色認同的變化是由于實驗干預的結果,而不是由于實驗組成員運動員認同水平自然提高所致。
從實驗組與對照組組內、組外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在干預后運動員認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說明我們的干預訓練是有效的,從而證明運動員認同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具有可塑性,可以通過教育培養、訓練提高。
3.5實驗干預效果的性別差異
對男女運動員角色認同進行實驗后差異檢驗,結果見表6。
表6結果顯示,實驗干預對男女沒有產生顯著差異,即本研究中的干預方法對男女運動員的效果相當。這說明,該研究所采用的實驗方法對男女運動員都適用。
3.6實驗組干預前與干預后運動表現的比較
對實驗組進行實驗干預前與干預后的差異檢驗,結果見表7。
從表7結果看,實驗干預前后,實驗組在運動表現總體水平及其兩個維度上均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實驗后得分高于實驗前。這說明,實驗組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得到了提高。

表1 實驗干預方案

表2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及其各維度上的比較
(1)心理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高水平運動員角色認同(除社會認同維度外)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組運動員認同水平高于對照組。
(2)實驗組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運動員角色認同發生了顯著性變化,運動員認同顯著提高。
(3)實驗組實驗前后在運動表現總體水平及其兩個維度上均表現出了顯著性差異,實驗組運動員的運動表現顯著提高。
(4)本研究設計的實驗干預方法能夠提高運動員認同水平,并且對男女運動員都適用。
(1)可以采用“最佳比賽情景”表象法、自我暗示法、思維改組法、觀看勵志影片法等方法改變運動員的認知,提高運動員認同。
(2)心理訓練不是一日之功,需長期、系統、持之以恒地練習,才能取得效果。本文中提到的關于提高運動員認同的心理訓練方案僅是一種探索與嘗試。如何提高運動員認同,進而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與運動成績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我們去繼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后續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

表3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運動員角色認同及其各維度上的比較

表4 實驗組干預前與干預后運動員角色認同的比較

表5 對照組干預前與干預后運動員角色認同的比較

表6 實驗干預隊實驗組干預效果的性別差異檢驗

表7 實驗組干預前與干預后運動表現的比較
參考文獻
[1]湯臻譯.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丁雪琴,殷恒嬋,編著.運動心理訓練與評價[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
[3]吳明隆,編著.SPSS統計應用實務[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4]殷恒嬋,宋湘勤,于玥.運動員認同測量工具的研制與檢驗[J].體育科學,2009(8):61-64.
[5]BREWER B W,VAN RAALTE J K,LINDER D E.Athletic identity:Hercules’muscles or Achilles’heel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237-254.
[6]BREWER B W,VAN RAALTE J K,LINDER D 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ity of the athletic identity measurement scale[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ci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Monterey,CA,1991.
[7]BREWER B W,SELBY C L,LINDER D E,et al.Distancing oneself from a poor season:Divestment of athletic identity [J].Journal of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Loss,1999,4:149-162.
[8]TASIEMSKI T,KENNEDY P,GARDNER B P & BLAIKLEY R A.Athletic identity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peopl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2004,21:364-378.
[9]PEARSON R E,PETITPAS A J.Transitions of athletes:Developmental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 [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0,69:7-10.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5(c)-0189-03
作者簡介:①宋湘勤(1978,2—),女,漢,副教授,湖南沅陵人。張志如(1976,12—),男,漢,講師,山東微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