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珣
作家六六曾在微博上曬一個網(wǎng)友的抱怨,說婆婆在自己家“越距”,讓自己極不舒服。翻東找西,查賬問開銷,說三道四。
這個不能越過的距離,就是分寸。
分寸是距離。
我年輕時有個一度交往密切的女友。在我們越來越熟悉和親密時,我發(fā)現(xiàn)我們進入一種出雙入對的狀態(tài)。如果我沒有和她在一起,就必須隨時向她匯報我的行蹤,我在哪里,和誰吃飯,幾點到家,我所有的交往都要跟她報備,事無巨細。她讓我想起小時候那個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她拼命張開的羽翼成為遮擋我天空的陰影。她待我很好,我還是很沒良心地疏遠了她。
貼身緊逼的愛,即使是友愛,當它在一個人的私人空間里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地滲透、覆蓋、包圍、吞噬時,都會形成一種不愉快的迫使,讓人本能地想要逃離。
分寸是知進退。
西蒙·德·波伏娃曾經(jīng)寫下這樣的語句: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這段話示范了什么叫尊重。良好的分寸感,進退有據(jù),不卑不亢,知所行止,這一切的前提是腦子清楚、不失去判斷力。
分寸是度,是自愛。
你有沒有聽過“斗米恩升米仇”的老話?當你把對他好當成了習慣,任他予取予求,他會把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當成理所當然,天經(jīng)地義,你簡直就是欠了他的。一旦你不能滿足他愈來愈多的要求,生出罅隙幾乎是很難避免的。你一手調(diào)高了對方的期望值,養(yǎng)成了他無止境的需索,制造了他對你不滿的因由,又有什么好抱怨的?
好的分寸,不是士兵等公主99天,然后在公主動情的第100天掉頭而去;好的分寸,不是一方狂追不舍感動至另一方冰融雪化;好的分寸,是雙方各自往前走50步時,發(fā)現(xiàn)居然在長路的中央相遇。好的分寸,是恰恰好,不多也不少,不早也不遲。
有好的分寸,才有好的感情,好的相處。只不過最好最好的,往往不是人人能擁有的。而且,最好最好的,也常常是階段性的。過去了就不再有,不可以揮霍無度。或者,揮霍了也好,反正也省不下來。就像掙了的錢、攢著的錢,都不是真正屬于你的錢,只有花出去的錢,才確鑿無疑地歸了你一樣。
揮霍就揮霍吧!分寸是一世修行,任性的機會卻不常有。
(塵中塑摘自《中國青年報》2015年3月3日,圖/小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