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女兒的游泳隊每次比賽前都要開派對,這次輪到我們和另一個來自臺灣的家庭主辦。兩位母親忙活一天,把二十幾位強壯的少男少女喂飽。等大家都走了,我們兩家坐下來歇口氣,隨意聊了起來。那位臺灣母親對著女兒抱怨:“看看,為了你,我一個假日全在做飯,累死了。平時工作就夠辛苦了。”女兒趕緊報以甜嘴:“好媽媽,我再過一年就出去讀大學了。你再多愛我一年吧!你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我們聽了,全家幾乎都鼓起掌來。當媽的還有什么脾氣呢?
女兒告訴我,這個女孩是鄰鎮高中的學霸,大她一年,正讀高三,明年畢業,已經成為畢業致辭人(即全校最優秀的學生)的熱門候選。她的母親則是個大大咧咧的人。派對前大家包餃子聊天,我們問起她女兒申請大學的事,她拍了一下腦袋:“哎呀,她要申請大學了?哪年?讓我想想。我真不是位好媽媽!”她告訴我們,他們夫妻工作特別辛苦,早晨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趕著上班,晚上自己先睡了。孩子幾點睡也不知道,功課從來不問。她還一個勁兒地說:“上什么常春藤?不上大學也沒事。當個水暖工、電工,沒有壓力,收入特別好。有什么好爭的。”不過,我們觀察到,她不時地盯著女兒看不夠:“看到孩子高高興興地長大,我真是心花怒放呀!”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父母雖然都受了相當高的教育,但對孩子學業不聞不問。所給孩子的,就是父母的愛。孩子有著特別充分的自由:自己決定選什么課,進什么運動隊,乃至未來上哪所大學。父母只是應她的要求提供后勤服務。這樣,孩子覺得生活完全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從父母那里,得到的總是支持和愛,所以心里特別踏實。這就使她特別自信,也特別努力。
我們這代人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當時北大一位同學的家庭就是如此,只不過物質條件處于另一個極端:父親在外地,母親獨自拉扯三個孩子,家里一貧如洗。每天晚上,家里一盞油燈,三個孩子圍在燈前讀書,母親也守著油燈做針線。她根本不問孩子的學業,因為是個文盲。只是她為孩子付出了一切。據說為了養這些孩子,她賣過幾次血。結果呢?這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清華,如今事業也都相當發達。
講這些,不過是提醒我們這個“教育媽媽”的國度:家長給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究竟是什么?美國戰后大盛的“依戀理論”已經成為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的主流理論。這一理論強調: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的感情紐帶,即所謂依戀關系,是孩子日后感情、智力乃至身體發育的關鍵基礎,其影響一直會延續到孩子成年以后。
很多家長以為,所謂“青春期的反叛”是正常現象。但以我的觀察,前面提到的那兩個家庭的孩子,從來沒有什么“青春期的反叛”。我自己的女兒已經15歲,“青春期反叛”也是一點影子都沒有。不僅如此,她最近一年似乎明顯懂事不少,越來越珍惜父母。有一次開車坐在副駕上和我聊天,講起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她突然感嘆:“父母之愛,我們都習以為常,也許哪天沒有了才知道珍惜。”講到這里,她突然很動情地轉過頭來看著我,伸過手來撫摸著我的脖子:“我愛你!”我當時專心開車,眼淚差點掉下來。
在我看來,這樣的孩子,到了十五六歲,只能是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能理解父母。你真也犯不上為管教她而發愁。她怎么會反叛?所以,我總是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叛。”萬事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當孩子反叛時,我還是勸父母反省一下:是否自己做錯了什么?
(蘇童摘自《新聞晨報》2015年1月28日,圖/靈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