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存 陳盛偉
(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農業保險在政府財政以及政策的支持下飛速發展,全國范圍內涉農受保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截止2014年末,我國涉農保險保費收繳高達325.77億元,同比增長6.28%,參保農戶升至1.8億戶。總體來看,農業主要種植農作物的參保覆蓋率超過40%。隨著農業保險的深入開展,其在轉移農業風險、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國實行的大都是傳統的農保模式,其不斷推廣發展的同時,傳統農業保險的缺陷也日益凸顯。例如,傳統農業保險模式存在定損難度大、農險產品保險費率難以厘定、道德風險和逆選擇風險等問題,在分散風險、抵御災害等方面還未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及其保障作用的發揮。另外,與社會上其它商業保險相比,在可保風險上,農業保險的不確定性更強。農業保險的“三高三低”——高成本、高風險、高賠付、低收費、低保障、低保額的特點使得農業保險不可能離開政府財稅支持而獨立運營存在。在此背景下,農業保險指數化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應運而生,它將是一種抵御風險的有效策略。
農業保險指數化是把一個或幾個特定條件(如氣候、價格、產量)對應農產品的產量或損益指數化,當實際指標超過或者低于某一擬定水平線時,保險時間發生,投保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賠付。以在我國已經推行的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為例,以國家發改委每個星期公布的“豬糧比”作為參考指標,當“豬糧比”低于6:1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養殖戶就可以從保險公司取得相應賠償。
(1)劃分保險區域
基差風險是農業保險指數化與生俱來而又不可避免的,為了降低基差風險,我們必須對保險區域進行細致合理的劃分,影響基差風險的因素主要有:區域內農田降水量、風速、農作物種子、農田土壤成分、耕作方式、肥料農藥的使用等,降低基差風險的方法主要是劃分的保險區域內以上影響因素盡可能的相似。保險區域的合理劃分是保證指數保險的實施以及提高保險效率的前提。
(2)合理評估風險
設計指數型保險產品一個重要前提是對區域內保險標可能面臨的所有風險情況進行全面分析、評估,例如保險區域內風險影響因子的確定、因子對保險標的的影響程度以及區域內農民的投保意識以及需求等,這就需要保險公司、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當地氣象部門的共同協作。
(3)選定參考指數
為了能夠使選取的參照指數更好地反映與保險標的直接相關性,而且能夠為保險方案設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參照指數選取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第一,有科學敏感性,可以進行有效地科學測度;第二,有客觀獨立性,數據必須由獨立第三方權威機構發布,不受保險人、被保險人等利益相關方影響;第三,有公開透明性,要公開發布公共信息,使社會公眾都能夠從正常渠道獲得相關信息;第四,有時效性,要能在氣象災害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及時公布,并且盡可能無需進行后期修正;第五,有連續可分性,要有比較長期的歷史數據積累,并能夠按地區進行細分。
(4)厘定費率
任何保險的基本參數就是費率。根據保險精算原理,保險費率厘定的前提是進行精確的風險區劃,風險區劃范圍越小,所得出的保險費率就越貼近實際;另外,農業保險費率的厘定還要依據統計數量模型作出與實際水平接近的合理預測。
(5)設計賠付方案
農業指數保險方案的核心是賠付方案的設計,主要內容包括各類指數(氣象、價格、產量等)與損失情況的相關性分析、賠付觸發點的確定以及具體賠付方案的設計。具體操作:一是根據參保農作物參考年限數據記錄的損失情況,利用數量統計模型計算相應年份參照指數與實際損失之間的關聯程度,以相關性較高的系數作為參照指數是設計賠付方案的基本條件;二是以參照指數與實際損失歷史記錄的對應情況來確定賠付觸發條件和達到觸發水平后,隨參照指數的變化確定相應的賠付程度變化情況,如圖1為農業保險指數化保險賠付方案的一般情況。

圖1 農業保險指數化保險賠付方案的一般情況
(6)構建保險合同
農業保險指數化產品的設計以及后期的推廣實施最終都要落實到以要約承諾方式簽訂保險合同上,保險合同除了包含保險標的、保險責任、費率劃分、保險金額、保險期間等基本要素,更為不可缺少的是明確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列明事故理賠、爭議處理等具體事項,確保各方的利益受到法律保護。
農業指數保險的賠償并非基于實際損失,而是基于預先設定的參數是否達到觸發水平,與傳統農業保險相比具備了諸多優勢,圖2為指數保險與傳統農業保險模式的優勢對比。總的來看,農業保險指數化主要存在以下優勢:第一,從保險合同特點看,合同標準化程度高,雙方權益透明客觀,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問題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從成本負擔看,由于信息透明和條款簡化,包括承保、實地查看、定損、理賠等費用大大降低;第三,從保險方面看,存在新興的氣候風險管理以及再保險市場,具備可利用的資本市場資源;第四,從風險控制功能方面看,由于合約的標準化、透明化、觸發機制簡單等特點,有在二級市場上流動的潛質,可與期貨市場、債券市場等金融服務捆綁組合,有助于構建多元化農業風險控制體系。正因于此,農業保險的指數化發展模式必將成為更有效、更可行、更有潛力的農業風險管理的發展新方向。農業保險指數化在發展推廣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一些問題,其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指數保險基差風險較大
基差風險(BasisRisk)是當根據指數化保險合約計算的理賠結果與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不一致時發生的風險。同一地區的兩家農戶,可能受災時的影響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從而導致的損失也不一樣,但賠付標準是一樣,這就出現了理論損失值與實際損失值不一致的情況,可能出現被保險人獲得超額或者不足額的損失賠償情況。
(2)指數的合理選擇難題大
農業保險指數化標準合約構建面臨的一項技術難題是參考指數的選取。指數選取是否合理,取決于所選指數本身對保險地區農作物產量或者損益的關聯程度,指數包括產量、降雨量、溫度、風速、價格等。兩者的關聯程度越大,根據指數化保險合約計算的理賠結果與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差別越小,基差風險越小。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保險區域內指數化的理賠結果一般很難與所有的個體損失取得一致,很大程度上給指數保險產品設計工作增加了難度。
(3)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難度大
在指數化保險合約的經營理念里,其選定的參照指數在功能上起到了代理變量的作用,試圖將指數代表的損益程度與個體實際損失緊密聯系起來。但實際中,受長期農業傳統耕作經驗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大多數農戶要在短期內完全理解和接受指數保險產品是有一定難度的。

圖2 傳統型與指數型農業保險模式對比
(1)美國
在國家法律和政策支持下,美國自20世紀30代開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其農業保險無論在模式創新上還是覆蓋規模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農保發展模式的進步主要是開發和推行了指數化保險產品,主要以產量、收益、氣象指數為基礎的保險產品覆蓋最為廣泛。
第一,區域產量指數保險。區域產量保險的保險事件發生是以實際產量是否低于預定的產量觸發水平線為標準,主要的代表性產品有:實際歷史產量(APH)、產量保障(YP)以及團體風險計劃(GRP)。三種不同的指數化保險產品中,APH、YP是對個體農戶遭受的產量損失進行賠付,不同的是YP時根據商品交易條款(CEPP)規定的期貨市場價格為參考標準獲取理賠,而APH以美國的資源管理機構估測的農產品價格為參考標準獲取理賠;GRP一般以縣級單位作為一保險區域進行區域內整體產量損失理賠,對投保農戶而言,當該區域的受保農作物的平均產量低于指數保險的保障產量時,保險事故發生,而保險區域農作物的保障產量是以國家農業統計部門根據區域內農作物的歷史產量為基礎計算得出。保險賠償觸發產量與估測產量之比為承保水平,承保水平根據不同的保險費率一般劃分為五個檔,從70%~90%,以5%間距為一檔,而承保水平越高,保險費率也相應地越高。GRP的賠償計算公式如下:
每英畝賠償額=預期產量*預期價格*保障規模*max0.{(預期產量*承保水平-實際產量)/(預期產量*承保水平)}。
第二,收益指數保險產品。以農產品價格為計量基礎的農業指數化保險產品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廣,它是對農業產量指數保險的改進。其主要的代表性產品有:收益保證保險(RP)、去除收獲價的收益保障保險(RPHPE)、集體風險收益保障保險(GRIP)、收獲期選擇性收益的集體風險收益保險(GRIPHRO)。其中,RP和RPHPE主要強調的是被保險人的最終收益保障,兩者的差異存在于保險金額的擬定標準上,RP是以收獲價格、項目價格兩者中的較高者為計算基礎,而RPHPE的保險金額則僅以項目價格為計算基礎。GRIP以及GRIPHRO的保險區域劃分通常是以縣為基本單位,不同的是,GRIP的保險金額以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價格為計算標準,而GRIPHRO則根據收貨價格、預期價格中的較高者作為計算標準。農業收益指數保險的每畝賠償額度的一般計算公式如下:
每英畝賠償額=預期產量*預期價格*保障規模*max0.{(預期產量*預測價格*承保水平-實際產量*收獲價格)/(預期產量*預測價格*承保水平)}。
第三,氣象指數保險產品。在美國,氣象型指數保險產品中的主要代表性產品有:降雨指數保險(RI)和植被指數保險(VI)。RI和VI主要以影響農作產量相關程度高的參照指數為基礎進行保險賠付,而非農作物的實際產量損失。RI是以該保險區域的實際降雨量是否達到擬定降雨量為賠付觸發值。根據每地區降雨量的不同,將全美國保險區域劃分為六個梯度區域,每個區域的降水量不同,觸發值和費率可能不盡相同。VI是以保險區域內實際的植被指數是否低于該指數化保險產品的觸發指數值為標準判定保險事故是否發生。

表1 BASIX指數保險計劃實施情況
(2)印度
世界糧食項目研究報告表明,印度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的27個農業保險指數化項目中試點最為成功。其推行的農業保險指數化產品主要有:降雨量指數保險、干旱指數保險等。早在2003年印度就允許非國有控股涉農保險公司涉足農業保險指數化發展試點,其中以CICILombard保險公司(ICICI)和IFFCO Toki保險公司(ITGI)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ICICILombard保險公司是印度農業化肥合作機構與日本規模最雄厚的保險公司Tokio共同出資成立。該公司從2004年起在印度農村開始推行農業指數保險,以當地的化肥合作機構作為保險產品的主要銷售途徑。截止2012年,參與此項指數保險的印度農戶超過16萬戶數,保費率占投保額的3.0%~8.0%。該項保險的投保期主要分為夏、冬兩季,受保農作物涵蓋了印度主要的農作物,如小麥、芥末、土豆、稻谷、玉米、棉花等。
國外農業發達國家農業保險指數化的特點有很多都值得我國借鑒學習,以完善我國的農業指數保險產品體系設計。
(1)管理機制完善
現階段,國外農業保險改變了以往的國有保險公司運營模式,采用了政府監管、獨立運營的經營模式,這些獨立運營的保險公司都是些資產狀況良好、技術先進的公司,其運營體制比較完善。這種模式不僅采取全國統一監督管理方法,而且具有完善立法保障。例如,在美國,其農業部就農業保險的實施、監督專門成立了風險管理局(RMA),來專門審核通過由農業保險公司批準的各類農作物保險計劃,并對保險費率進行核算,管理保費和補貼支出,私營保險公司則負責不同保險單的銷售和理賠。
(2)政策支持力度大
農業保險與生俱來的高風險性使其保險費率相對其他商業保險產品較高。針在農業指數保險的政策支持力度上,不僅加大了保費、運營管理費用補貼,還減免了稅收。僅2012一年,美國的農業保險補貼就超過70億美元,占保費的62%。保費的補貼標準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農戶選擇的保險產品而定,農戶選擇保險水平越高,補貼標準越高。
(3)農業保險指數化產品豐富
截止2012年,僅加拿大、美國幾個國家的農業保險指數化產品就多達50種,覆蓋了超過130種農作物種類(含牲畜類)。其產品的豐富性不僅體現在保險標的上,還包括承保風險以及承保品種:就承保風險來講,其保險指數化產品包括的種類有農作物產量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毛利保險、農作物收入保險等;就承包品種來講,不僅包含小麥、玉米、稻米以及高粱等常見作物,還包含菜籽、甘蔗、油菜以及向日葵和蘋果、香蕉等一系列常見的經濟作物和水果。
(1)統一的管理機制缺乏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指數化產品開發、市場投放、運營等大都由私營的保險公司主要負責,并沒有配套統一管理機制。實際上農業保險從設計到推廣的業務活動、資金補貼、協助以及監督分別由保監會、財政部、農業部、民政部等負責,并擔任了主要的管理者角色。但由于民政部缺乏有關保險業務的經驗、保監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商業保險的監督管理上等等問題,使得在監督管理上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效的管理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保險指數化的順利發展。
(2)農業指數保險產品種類不夠豐富
截止到目前,從指數保險產品種類來看,在我國發展比較成熟的只有天氣指數保險產品,價格指數保險和農作物產量指數保險僅僅是在少數幾個地區推廣,并且也處在摸索階段;從承保標的來看,雖然已經覆蓋的農作物種類包括了水稻、花菜、蜜桔、煙葉、青菜、水產和生豬等多個品種,但是像小麥、玉米、棉花等我國北方常見主要的經濟作物還并沒有覆蓋到。
(3)保障水平普遍偏低
我國農業保險包括指數保險的發展總體上呈現出“廣覆蓋,低保障”的特點,而低保障主要是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業保險大都是保成本,而遠遠沒有達到保產量、保收入的程度。例如,在上海開展推廣的蔬菜價格指數保險承保的保費僅僅為每千克1元,其市場價格卻高達每千克7元;在安徽開展推廣的天氣指數保險為每畝水稻承保的保額為300元;北京開展的生豬價格指數保險為每頭豬提供的保額為1200元,據市場統計都分別低于市場價格。
從國外農業指數保險發展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我國農業保險指數化的深入推廣所具備的現實發展需要有以下幾方面。
(1)可以獲取準確、完整的數據
獲取準確、完整的數據是開發推廣農業保險指數化的基礎。與傳統農業保險比較,農業保險指數化對相關數據要求更為苛刻、準確。例如,農作物區域產量指數保險需要指定幾十年的整個承保區域內完整、準確的生產、損失時間序列數據,而天氣指數保險除了需要農作物產量和損失數據,還需要更為準確的氣象數據。為能夠獲取更為準確的農業生產、天氣的數據,應該將衛星遙感、無人機偵查和計算機仿真等現代高科技技術引入到農業保險中;為能夠最大限度降低基差風險,需要引進更為精確的數據統計、分析模型來對農作物的生長、生產、農戶行為以及氣候、地理信息中不同層次的歷史數據和記錄進行多層次模擬和細致分析。
(2)農村金融機構是銷售此類創新性指數保險產品的重要力量
建立以政府為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與專業農業保險公司密切合作的戰略關系,對于農業保險指數化的普及推廣起到關鍵性作用。具備技術專業性以及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負責保險產品的設計開發;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將購買指數保險產品與各類農業信貸適當捆綁經營以達到促進銷售產品的目的;而政府機構則起到引導監督以及保護參與者合法權益的作用。在這一方面,傳統農業保險在推廣經營過程中已經有了一定經驗和基礎,經過各方的不斷磨合、協調,指數保險產品的銷售推廣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1]李秀香:對我國推廣農業氣候指數保險的思考[J].江西社會學,2013(12).
[2]呂開宇:農業指數保險的發展現狀與未來[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2).
[3]薛曉倩:美國農業保險產品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國際金融,2015(1).
[4]謝玉梅:系統性風險、指數保險與發展中國家實踐[J].財經論叢,2012(2).
[5]彭建林:我國農業指數保險的探索研究——兼論對美國的經驗借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7).
[6]張惠茹:指數保險合約——農業保險創新探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1).
[7]陳盛偉: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及在我國的探索[J].保險研究,2010(3).
[8]李順會、楊波:氣象指數保險在農業巨災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