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喻曉
(湖北省襄陽市教育局 湖北 襄陽 441000)
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是中國最年輕的農業大縣,是曾侯乙戰國編鐘出土地,也是炎帝神農故里所在地。均河口村隸屬于隨縣均川鎮。改革開放前,這里是湖北原縣級隨州市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縣政府在該村先后建設了縣農科所、縣林木育苗場等,建有一個可保障全村農業灌溉的小Ⅰ型水庫,在繞流村莊的河道上下游,還建有兩座排灌站,并有一座跨越主河道的簡易公路橋,曾經有一所公辦小學,并辦理過初中教學點,村莊的耕地進行了土地平整,村民小組相對集中居住,土地以平整的方塊田為主,并有縱橫交錯的灌溉水渠和排水渠,主干渠上面是通村公路,下面是暗渠,渠道兩邊曾經是參天的水杉,夏天綠樹成蔭,繞村的兩條河道邊也是垂柳依依。春季覆蓋村莊的是金黃色的油菜花與綠油油的麥苗;夏季村子里面是金黃色的滾滾麥浪;秋季是滿村的稻花香和藍藍的天與滿地白白的棉花。
全村現有人口2380人,耕地面積1970畝,山場面積3500畝。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500元,該村利用與隨州市區只有10余公里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村內90%的勞動力以進城務工為主。近年來該村利用國家大力扶持農業政策進行了“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為目的的農田基本建設,村內農田旱澇保收,糧食安全有了保障,實現了農業增效”;“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為目的的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為村民可持續發展和徹底脫貧奠定了基礎,實現了農民增收”;“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發展,村容村貌得到改觀,實現了農村繁榮穩定”。
據村支部書記介紹,該村將利用村內有利的交通條件,較好的基礎條件科學規劃,對全村3500畝山場按“山上核桃、半山油茶、山腳意楊”的思路進行低產林改造,對全村1970畝基本農田進行流轉,租給種植大戶集中經營糧食和蔬菜。將1000余畝坡崗地建成苗木基地帶動全村農民致富奔小康。
2009年6月28日,貫穿村莊南北的隨岳高速公路北線建成通車,打破了山村原有的那種閑適和寧靜,原來村莊蛙聲與蟬鳴,徹底被現代的交通噪聲所取代。
今年,又將有一條縱橫村莊東西的高鐵開始啟動勘測,為了分析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噪聲對村莊的影響,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查閱了相關資料,參照了相關方法,采用手機上的聲級計APP應用,對村莊的噪聲發布進行了簡單的測試,并對未來的高鐵噪音也進行了預測,根據預測結果,對未來的噪音影響進行了分析,給出了相關發展規劃和保護建議。
2005年9月,橫貫南北的隨岳高速公路開始修建,規劃的道路穿村而過。2015年,東西走向的漢十高鐵啟動,目前正在進行線路的勘測,穿村而過的高速公路和高鐵線路如圖1所示,其中黑色的雙線就是規劃的高鐵路線走向。
隨岳高速是連接隨州到岳陽的一條高速道路,也是省城武漢以及天河機場等到達炎帝故里的必經高速之路,于2009年6月建成通車。高速規劃和建設之際,村民感受到了來自施工機械的巨大的噪音。建成通車不久,村民反映噪音太大嚴重影響沿線村民生活質量,管理部門僅在高速穿越村莊主干道位置西側靠近居民位置安裝了隔聲屏障。
針對距離高速公路最近的均河口村9組和1組居民的位置,我們分別在距離高速行車道邊緣10米、100米位置以及居民反映強烈的位置測試了汽車高速通過時的噪音。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圖1 均河口村百度地圖

表1 村莊噪聲測試值
按照環境噪聲常識和標準,該區域是農村居住區域,屬于1類環境區域。由測試結果可以發現,西側安裝了隔聲屏障,噪音明顯要小10dB左右。但是,當重型汽車等高速通過時,兩側的噪聲仍然超過了1類區域噪聲的限值。特別是在夜間,噪聲超標更嚴重。
根據規劃,漢十高速鐵路未來的時速按每小時350公里設計。查閱表2和圖2可知,列車通過該區域如按時速300公里計算,近距離噪聲將高達90dB(A),按照表中給出的高鐵噪音的傳播規律,距離高鐵50米距離位置的噪音將高達80dB(A)。
通常,像治理高速公路噪音一樣,治理高鐵噪音一般也采用隔聲屏障的方法。根據查閱的資料,隔聲屏障可以減少噪音10dB左右。按照此計算推測,距離高鐵附近的村莊噪音,白天仍然將超過55dB的要求。如果夜間還有高鐵通過,則影響更加嚴重。
盡管高鐵詳細線路正在勘測,但鑒于高鐵線路的特點,很難為了一個村莊修改線路,因此建議:一是期望加強前期環境評估,力求減少噪音對村莊的影響。二是評估建設隔音屏障的效果和資金投入,如果所需資金達到村莊搬遷額度,建議對居民點進行整體搬遷。三是利用天然環境與樹木加大噪音衰減作用。

圖2 路基區段輪軌噪聲的傳播規律

表2 城市區域噪聲標準(GB3096-2008)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R].
[2]王勝紅、付杰、楊明、彭苓:孝襄高速公路交通噪聲防治措施[J].交通科技,2004,302(2).
[3]李英:高速鐵路噪聲防治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09(19).
[4]柏叢、徐迎春:高速鐵路在農村地區環境問題的防治對策[J].價值工程,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