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瑚

▲周小漁
周末下午六點,下班時間早已過去,湖南省兒童醫院(下稱“兒童醫院”)門診部一樓大廳里略顯昏暗,各個收費窗口已經關閉,稀稀疏疏的幾個人步履匆匆往門外走去。在外科專家門診室里,普外科主任周小漁還在等一個患兒的檢查結果。患兒的家長是外地人,來一趟長沙不容易,為了讓他們早些得知孩子的病情,周小漁推遲了下班時間。
在小兒外科工作近30年,周小漁對這種情況早就習以為常。還有一年就要退休,周小漁深感“剩下的時間不多了”。該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周小漁覺得有些不甘心,他要抓緊每分每秒來盡情演繹醫生這個角色。
在填報大學志愿時,以周小漁不算太好的高考成績而言,可選擇的余地并不大。在長輩的指導下,他選擇了湖南醫學院,想著“日后當醫生,于公于私都有用”。進大學的第一天,周小漁把所有業余書籍、娛樂工具都送給了朋友,立志一輩子學醫。
1984年,大學畢業分配工作時,周小漁和幾位同學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三年后才會正式開院的兒童醫院。幾個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還興沖沖地“參觀”了正在施工的醫院。在他們眼中,那里朝氣蓬勃,是一片嶄新的天地。在外進修的三年中,他們天天盼望著開院,回到“自己的家”。
“回家”后,周小漁卻發現自己進了“幼兒園”,當起了“保姆”。當時醫院引入了一種名為“無陪病房”的先進醫療服務理念,即每個患兒之間用透明玻璃隔開,父母每周探望兩次,由醫院統一進行規范化護理。普外科的“無陪病房”里,住著約40個患兒,最小的只有幾個月。周小漁的辦公室就在病房前,每個玻璃間的情況可以盡收眼底。病情最嚴重的孩子放在最前,周小漁需要時時觀察里面的“風吹草動”。每到吃飯時間,醫生、護士總動員,給孩子喂飯后才輪到自己。全天24小時待命,任何時候孩子的病情惡化,主管醫生第一時間要趕到現場……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不會選擇學醫。”回憶過往,周小漁有一種角色錯位感,“我可能會成為一名好老師或是氣象員。”但即使如此,自覺入錯行的周小漁仍然努力地在成為一名好醫生的人生軌跡上前行。
1999年9月,周小漁進行了兒童醫院第一臺腹腔鏡手術,當時只有北京、廣州等少數幾家醫院使用該方法。第二年,周小漁率兒童醫院手術組在湖南國際腹腔鏡研討及手術演示會上表演腹腔鏡下小兒先天性巨結腸根治術,取得圓滿成功。為了使這種先進的手術方法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從2001年開始,兒童醫院每年舉辦一期小兒腹腔鏡手術學習班,周小漁既是項目負責人,又是主講老師。現在,他的學生已遍布全國……那個曾經懵懂的年輕人一步步擔起了重任。
2003年,周小漁晉升為普外科主任時,當年與他一起分配到兒童醫院的同學中,比他年資高的都已離開,只剩他成了“老大”。堅持下來的“老大”后來成為中華醫學會小兒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是全國23個常委之一。“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認可,我最終的選擇是對的。”
和周小漁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都喜歡叫他“周師傅”。腹腔鏡出毛病了,圖像不清晰了,“找周師傅來看看”;新生兒用的恒溫箱溫度不穩定了、燈不亮了,“周師傅兩下就修好了”;醫生手上的機電設備越來越多,灌腸儀、腹腔鏡機器臂、電腦輸液棒等新設備不會操作,“去問周師傅”;外科要采購新儀器了,“叫周師傅來把關”……比起設備科的維修人員,“周師傅”在普外科更吃香,因為他既是醫生,又對每一臺設備都了如指掌,還喜歡“動手”,平時就是一個“機械狂人”。
裝收音機、修電視機、收購二手錄像機,鼓搗這些無線電裝備是周小漁平日里最喜歡的事。小學時,他的收音機就是自己組裝的。現在,他從網上買來各種元件,一個晚上就DIY出一臺簡單的收音機,然后拿起耳機收聽節目,樂在其中。別人不要了的老式電視機、錄像機等,他都買回家,一臺一臺的修好,光是修好的錄像機就有30多臺。家里還有一間工作室,里面擺滿了周小漁心愛的“小玩意”。
雖然不倡導醫生像他這樣“不務正業”,但周小漁認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必須掌握相關領域的更多知識。如今的醫療器械越來越多,CT、磁共振等先進儀器都由外國人發明,而我國卻嚴重缺乏這方面的人才。“醫生想用熱的方法殺死病人體內的腫瘤細胞,沒有其他知識,就只能通過輸入熱水、酒精、藥物等簡單方法來實現。但先進的儀器可以運用微波原理,比較精準地把腫瘤‘煮熟’,腫瘤細胞就被殺死了。”周小漁說,“這些先進的想法都是由醫生提出,由工程師來實現。若知識面不夠,那我們就會永遠停留在過去,止步不前。”
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周小漁不斷學習機電知識,并在國內首次與機器人合作進行小兒腹腔手術。這臺名叫“伊索”的機器人是2001年從美國引進,完全聽從預先錄制的主刀醫生的聲音指令,不受外界雜音干擾。“前進”、“后退”、“左移”、“右移”……在周小漁的指揮下,“伊索”又快又準地完成了數千臺高難度手術。“與人類相比,機器人醫生的雙手穩定性更好,可以任意移動,還具有自動記憶功能,能輕易在各個解剖位置準確定位,突破了傳統腔鏡手術中醫生沒有深度概念的弊端,真正做到三維觀察。”對機器人醫生,周小漁豎起大拇指,“更為神奇的機器人醫生已在國外投入使用,它們能過濾掉人手的抖動,任意做出旋轉等人手不能操作的動作。也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湖南省就能遠程控制世界上任意角落的機器人。”
此外,周小漁也常給手術中需要的小工具“升級換代”。在給患兒進行腹腔鏡下疝氣手術時,需要使用一種穿刺針,但市場上的產品太過粗大,并不適用于兒童。于是,周小漁將麻醉穿刺針稍加打磨便派上了用場,粗細只有原來的1/3,成本也只需幾元錢,而市場上的專用產品價格高達上千元。“每個臨床醫生都要會做這種小改進。”周小漁表示,“有什么問題自己最清楚,也只有親手去改進才能最合心意。”

▲周小漁正在操縱“伊索”機器人進行手術
在小兒外科領域,全國只有《中華小兒外科雜志》和《臨床小兒外科雜志》兩本國家級期刊。作為《臨床小兒外科雜志》的創始人和主編,周小漁看著它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逐漸成為全國性的交流平臺。
2000年,周小漁作為雜志籌辦組成員,負責去新聞出版總署跑刊號。但周小漁的熱情卻被“潑了冷水”。“湖南的小兒外科又不是最強,連北上廣都沒有辦雜志,你們憑什么辦?”周小漁的回答有理有據:“全國的兒童群體那么大,醫生這么多,我們非常需要一個交流的平臺,需要一本和實踐結合更為緊密的雜志。而且我們有熱情、有經濟支持。至于為什么是湖南?我們醫院雖不是最強的,但湖南人辦雜志是很厲害的!”
幾經周折,《臨床小兒外科雜志》終于在2002年初出刊。雜志的定位是服務于臨床,普及小兒外科知識,不僅有論著、綜述、疑難病例討論等傳統欄目,還設置了“述評”,每期邀請國內頂級專家對某一領域的最新動態、熱點做系統闡述。為了滿足大家的需求,雜志還不斷開創新欄目。“省級兒童醫院之間經常開會交流,醫生對最新的、主流的治療措施都比較了解。但基層醫院、綜合醫院沒有專業的兒外科,醫生為孩子做手術時所采取的措施也許還是學生時期學到的,知識沒有更新,措施也很落后。”周小漁介紹,“為此,雜志設立了‘手術演示’欄目,把經典的手術案例做成圖解,每一步怎么做,圖文并茂。這對大家都很有幫助。”
找準定位的《臨床小兒外科雜志》很快受到業內的歡迎。2006年,雜志被列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網絡版的點擊率達數十萬,編輯部也經常接到投稿或交流電話。我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哲更是雜志的忠實讀者,每次來湖南,他都要去編輯部瞧瞧。他還給雜志投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親自畫圖,講授小兒臨床上的新知識、小技巧,進行難點解析。近年來,隨著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雜志還陸續被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波蘭《哥白尼索引》等國外媒體數據庫納入,便于國外同行檢索查閱。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愛玩機械、熱心于辦雜志的周小漁始終堅持的是絕不脫離臨床,不讓自己的手生疏,只要有需要,小手術也要親自上場,他希望“再做十年,把手術做到70歲”,用自己的一身技藝守護更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