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關系
習近平第三次在博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演講圍繞塑造亞洲命運共同體展開。為何以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一帶一路”建設是否提上了快車道?社科院東南亞問題專家、首席研究員許利平表示,“一帶一路”是立足于現實基礎的倡議,在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中,海洋合作是重點之一。
習近平表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這傳遞了中國的聲音,特別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將中國的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而且‘一帶一路’還能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找到互補性合作點。”許利平表示。
相比以往的戰略規劃,“一帶一路”有何不同?習近平主席也給出了詳細的闡釋,他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目前,已經有60多個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達積極態度。3月28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發布,提出了具體的行動計劃和合作機制與合作重點,其中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積極利用現有合作機制推進“一帶一路”。
那么如何具體落實“一帶一路”,習近平在講話中勾勒出清晰的框架,他指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啟動,一批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已經在穩步推進。
“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是孿生兄弟,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一帶一路’沒有亞投行推動無法實施,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單個國家很難完成,設立亞投行可以推動‘一帶一路’。”許利平認為,“一帶一路”最重要是與沿線國家共商,不能好高騖遠,要多做惠及亞洲國家的事情,成立亞投行、設立絲路基金就是務實的做法,這會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龐大的資金。
除了建立新的機制,“一帶一路”要立足于現有合作機制,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要建設更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東盟”和中日韓則致力于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爭取在2015年完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