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習近平和李克強相繼提出建設“孟中緬印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時至今日,“一帶一路”構想已成為中國大陸在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戰略布局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區域合作方面而言,“一帶一路”構想提倡合作、共贏的精神,不謀求建立排他性區域經濟集團。中國大陸雖然為推進“一帶一路”建立了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主要仍將借助既有的雙邊與多邊機制打造區域合作平臺,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將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一帶一路”構想提倡建立一個平等的經濟體系,而非在美國主導下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議)“中心—邊緣”式結構。而對于中國大陸內部改革而言,“一帶一路”構想同樣是一個雙向戰略。不僅是一個向海外輸出商品、資金、技術、服務標準、管理經驗,甚至發展模式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學習、吸收、提升自我的過程。
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后,東亞區域經濟發展處于新的階段,面對國際形勢激烈的變化,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不僅攸關亞太區域經濟穩定增長,也將影響兩岸各自在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的競爭力。島內各界通過對“一帶一路”構想的深入研究,積極融入區域經濟整合,應是當前解決島內經濟可持續增長問題的重中之重。在近景方面,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正在加大開放力度,積極籌備自由貿易區,與福建隔海相望的臺灣參與其中,可謂占盡地利和同根同源之便。而在遠景方面,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逐步推進,將構建起全球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島內業界業者應密切關注由此帶來的沿線關稅減免、交通便利化與新的產能需求,抓住“一帶一路”實踐過程中帶來的巨大機遇,深化在全球的產業布局,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
臺灣是否參與“一帶一路”構想、是否與大陸通過兩岸制度性協商進行更深層次經濟融合等議題上的選擇,無疑關乎島內經濟發展的路線與島內民眾未來的福祉,臺當局需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