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楊是南部人,工作了五六年,待遇還算不錯,年過30歲的他如今還是“無殼蝸?!保ㄒ庵笩o房族)。問他有沒有在北部買房子的計劃,他沒好氣地回了一句“這么貴,怎么買?”其實他并非特例,周遭的朋友都有共同點,一談到成家立業、買房都很悶,悶到快不能呼吸。根據詞典釋義,“悶”這個字,恰巧就是指空氣不流通或氣壓低所引起的不暢感,例如悶熱。另一種解釋,則是心中不愉快,例如:煩悶、郁悶、苦悶。記得2012年島內職場代表字票選:最終“悶”字奪冠。當選理由很簡單:前景憂慮、薪水太少。
臺灣很“悶”?看起來似乎有那么回事,卻又不像那么一回事。前段時間,島內的執“大位者”與來訪的“傅爾布萊特學人年度研究會議”座談時,被問到島內民眾是否都很悶,他的答案卻很妙,“如果你知道誰很悶,讓我知道,我來跟他們談談”。這番話不知是習慣了苦中作樂,還是緩解嚴肅氛圍的冷笑話,執“大位者”若真有解“悶”的藥方,周遭的朋友恐怕都要搶著跟他“好好談談”。問題是,島內很“悶”的人恐怕不少。最近就有網友列出“十一悶”,包括教改的家長“悶”、找不到工作的青年“悶”、領22K(意指月薪22000元新臺幣)的社會新鮮人“悶”、這似乎是結構性的“悶”,從政策、經濟到文化層面,真是無所不“悶”。
“悶”這個字,其實臺當局早有認證。當初臺“行政院長”江宜樺的拼經濟方案,宣稱的是要解決“悶經濟”;當初臺北市長郝龍斌面對食安連環爆時也說,大家都很“悶”,“悶”經濟、“悶”環境、“悶”食安。當社會彌漫著悶氣、怨氣,最終隨著一連串社會運動而達到高潮,從去年島內地方“九合一”選舉中即可看出。島內社會的“悶”,執“大位者”豈會不知道?何以解憂、解悶?答案說難也不難,周遭的朋友們都說:“我要加薪”“我要買房”。這個小小的心愿,不知執“大位者”聽到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