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間,27歲的郭彥君在臺北捷運中山站用水果刀砍傷4人。兩小時后,新北市一名15歲的中學生又持菜刀砍傷路人。兩起案件都令人想起去年5月發生的臺北捷運鄭捷隨機殺人案。從鄭捷案到現在才14個月,已發生16件恐怖事件。惡性事件頻發,臺灣輿論質問,“這個社會怎么了”?
為什么冷血殺人魔鄭捷竟會成為榜樣?臺北市“立委”候選人、精神科醫師潘建志稱,這些兇手的背景符合“無差別傷人案件”的特征:20歲至40歲之間,幾乎全是男性,無業或工作不穩定,有強烈挫折與自卑感,沒朋友和家人不親,部分患有精神疾病或吸毒。無差別殺人,痛恨社會,皆有殘忍行為讓自己虛假的自尊得到發泄。
有人歸結為臺灣死刑執行不力,導致風氣墮落。今年3月,鄭捷一審被判死刑,5月二審仍未塵埃落定。砍人案再發令網友廢死刑熱議再起。臺灣知名藝人劉至翰在臉書上發表看法時就提到:“鄭捷案是個本當立決的刑事案件,卻決而不決。我不懂,為何犯罪事實明確的案件,不立即有個痛快的結果以正視聽?”律師吳漢成則建議效仿新加坡,設立鞭刑。
臺北市政府21日一早就這次捷運砍人案召開記者會。市長柯文哲表示,臺北市的監視器、警網密布,但犯案者都是社會孤立分子,與外界沒有密切往來,以目前的社會安防體系無法把他們找出來。這個安全網的漏洞有待補齊,需要當局與民間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