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口述者:梁志忠 口述整理:臺灣 石瑞彬 邱滿英
一般人收藏,為了把玩,僅僅是獨樂樂,而藏品展示則會有較多機會與民眾互動,還可以借此寓教于民,也才會有收藏的意義。當民眾前來參觀時,可能會發現原來自己身邊也有寶貝,這樣就會讓原本扔在倉庫或角落的文物,經過展示而激勵民眾,這就是最大的收獲。
由于許多民眾對文物不懂得珍惜,讓文物任意毀損、廢棄或丟失,實在可惜。就因為這個緣故,我在工作之余,投入相當大的心力搜集文獻史料、民俗文物,由于四處收購文物,久而久之也結識了更多的同好,更包括鄰近地區的舊貨商。后來,遇到的收藏同好在一起,大家就想成立學會。當時擔任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博物組組長的蕭富隆先生,他也對南投陶特別有興趣,曾主編《泥土的故事》《南投陶二百年》等書,他與我兩人就一一拜訪、邀請縣內相關文物收藏同好,先在縣立文化中心舉辦展覽,又在當時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支持下,于文獻會舉行“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成立大會,并經選舉選出涂勝本先生擔任首屆理事長,我被聘為總干事,就這樣開啟了我與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不解之緣。
參與社團活動是與更多同好交流的最佳途徑,而接觸每一個社團都是在學習,迄今我已接任過3個社團理事長。最先擔任的是“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總干事6年,后又擔任該會理事長4年。之后,接任“南投縣陶藝協會”理事長。這是一個具備藝術與專業的社團,因此必須經常動手做,也要研究。而接任的“臺灣古文書學會”也是一次因緣,當初“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前館長峰松,多次邀請,并與其妻時任彰化縣長翁金珠來參加活動,受其真情感動而接任。由于沒經驗,且先前曾允諾之條件,后來卻因故未能實現。
本地的“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因為該協會有專職人員和服務人員,需經常開會或是進行參觀、訪問等,所以要投入較多時間,幾乎每天都要開會,自己本身尚有事業需要經營,而且該協會理事長需半專職的,否則難以帶領,不能只是應付性的,故我僅擔任監事。
除參與社團外,由于不斷累積藏品以及收藏經驗,漸漸地也協助各機關、學校采集或鑒賞文物。1994年起,我擔任南投縣立文化中心展覽活動評審委員;1995年6月8日起,我擔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古文書采集評鑒”委員,之后,又陸續擔任省文獻會特約研究員、南投縣史館籌備處籌備委員、省文獻會民俗文物評鑒委員、逢甲大學文物征集小組委員、人文歷史研究所咨詢顧問、鶯歌陶瓷博物館典藏委員、臺灣工藝所典藏評審委員等。
舉辦展覽是一件相當復雜的工作,包括準備展品、丈量尺寸、拍照、包裝、運送、布置、撰寫展示牌、導覽簡介、辦理保險等等。因此,個人較少辦理個展,一般以主題性借展為主,展品也有出臺展出,一般均由借展單位處理相關事務。
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合作模式,系由策展公司來辦理借展。一般策展公司服務項目包括借展、布置、開閉幕、出版均一手包辦,策展公司會派員前往擬借展收藏家處,針對借展文物進行拍照、丈量、包裝、辦理出借文物借據、保險、運送、布展、解說牌、解說導覽等手續,讓收藏家減少許多麻煩,非常方便。
如果自行辦理個展,除了之前所說各項工作外,還必須照顧展場,由于個人仍有事業需要管理,因此無法分身。如果自行開創博物館,會讓自己更加忙碌,所以收藏純為閑暇興趣。
鑒于對南投陶的特別喜愛,于1993年12月6日在南投縣立文化中心舉辦了第一次南投陶的個展,由于當時全臺各地興起一股重視臺灣文物的風潮,所以吸引報紙不斷地加以報道。一直到1995年12月初的“南投陶二百年特展”期間,更是造成了較大的聲勢,幾家著名報紙相繼連載。這些報道資料,我都加以保存,同時也將展覽期間的DM保留,并自行照相、錄像保存。
舉辦展覽重點在教育民眾。例如,前幾年社會上風靡“哈利波特”時,也曾舉辦過一場“登瀛文資魔法學院”活動,迄今已辦理百場以上。除活動外,希望能有研討會、講習、DIY、出專輯等,甚至自行錄像,以留下紀錄。
我是手工藝中心工藝之家的評審委員,長時間與該中心合作。因此,2009年輔導成立“臺灣工藝之家協會”時就請我擔任秘書長職務,輔佐理事長將協會納入正規。“臺灣工藝之家協會”與一般民俗協會不同,會員為各領域一級工藝師,并領有證書,須經各級評審審查通過后才能加入。它的領域更寬廣,除了兩岸交流外,還組織國際交流活動。一般協會工作人員為兼職性質,但工藝之家有專職人員,甚至開設專營店,設有專職經理、會計及多元就業服務方案人員。
我們兄弟最近成立一個“錦春堂文化基金會”,主要從事文化工作,不僅僅是工藝部分,以此推動文化發展工作。
收藏了這些文物,除保存前人所留存的物品外,還有種特殊的使命感,就是要讓這些文物呈現出來,供民眾參觀與回味,而辦理展覽就是發揮這項功能的最佳方式。所以只要有單位提出要求,我都會盡量配合提供展品,絕不藏私。多年來,參與不同類型的展覽達數十場次。
之前,我在擔任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總干事、理事長時,較多地與南投縣立文化中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文獻館前身)互動。后來擔任了南投縣陶藝學會理事長,則與臺灣工藝研究所互動較多,一般以體驗為主。
某日,我與有關人士一同前往埔里,參加“二·二八事件烏牛欄之役”紀念活動,途經九九峰下時,發現有工程正在進行施工,由于該處曾有考古遺址發現,所以回程時特別前往了解,發現許多出土石斧、陶片等,由于已經開挖了100米長、2米深,已經破壞到遺址,所以我立即與施工單位溝通,希望能先行停工,但是施工單位并未理會,后經多方奔走,并邀請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前來,經勘查后確認為遺址,才停止該工程。但是九九峰遺址已被破壞,文化層已無法復原,對后續研究以及歷史建構,都構成莫大傷害,個人深覺痛心與不舍。
藏品買賣都是以現金交易為主,而且是“先買先贏”,因為藏品不會等待。由于不斷的購藏,有時一件早期櫥柜就值十幾萬元新臺幣,收藏存款也逐漸減少,家人本來是反對的,小孩也沒這方面的興趣。有時為了收藏某一件物品,而又得不到家人的資金支持時,只好忍痛割愛,采取“以物易物”方式,或出售部分收藏品,以換取收藏某件物品。我曾以約值萬余元的十幾件竹編,換購一張有關草屯的古文書契,也曾有過售出一件南投陶的陶枕,后來再以更高價格買回。慢慢的家人不再反對我收藏了。
自從接任民俗文物學會理事長后,就少有藏品交流了。
我是30多歲才開始接觸文物藏品搜集的,就像以前不會唱閩南語歌,后來覺得這種曲風旋律很好聽,所以開始喜歡起來。回憶過去收藏的過程,這是種心境的轉換,也是回歸自然的心情。后代是否傳承,則不強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