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真是一個充滿政治奇跡的地方。天塌下來,只消政務官請辭,就能熬上一陣天下太平。前有二代健保案,耗倒一個“衛生署長”楊志良,好歹協商出一個“妥協版”;后有高鐵財改案,毀掉一個“交通部長”葉匡時,徒留一句“臺灣高鐵最快3月破產”。這些只說明一件事,島內沒人相信天下有“破產”這回事,只要看病有健保,高鐵繼續跑,誰在乎到底是當局接管還是宣布破產。
高鐵是島內第一件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的公共工程,由民營的臺灣高鐵公司負責興建、營運。興建之初高估客運量,且35年的特許經營帶來龐大的折舊費用似乎想都沒想。而最大的噩夢在于興建期間造價突破預算,且原定的資本金不能足額到位,只得發行特別股籌措資金。雖名為股票,實質則是負債,為籌資而支付的代價,形式上為股息,實為高額利息費用。高負債的直接后果就是臺灣高鐵幾乎從開始營運就陷入財務危機。“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營養不良”,當初臺灣高鐵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噩夢成真”。
葉匡時請辭前,將臺“交通部”提出的高鐵財政改革方案提交“立法院”,主意是延長高鐵特許經營時限、增加全民認股,以先減資再增資的改善手段緩解高鐵財務危機。誰知國、民兩黨的“立委”全不在意,似乎只有高鐵降價讓利這種選票思維。纏繞臺灣高鐵20多年的“愿景”與“噩夢”歷經國、民兩黨執政時期,而所有的問題卻從未得到妥善解決。如今面對這個燙手山芋,兩大政黨有志一同,皆選擇眼不見為凈。6年前,卸任臺灣高鐵董事長的殷琪感嘆:“當初根本沒有社會成熟度的基礎,來做這個(BOT)工程。”6年后,破產是不是臺灣高鐵的唯一命運,同樣取決于兩大政黨的成熟度。只是,臺灣高鐵的噩夢已漸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