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10月24日臺灣《工商時報》
眼見臺灣今年的對外出口金額已經連續8個月呈現衰退現象,外銷訂單也連續6個月負增長,導致全年的經濟增長率面臨保1的尷尬局面。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終于忍無可忍地痛批,指陳當前臺灣的投資環境,不只存在著工總白皮書所提出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困境,事實上還要再加上最嚴重的“缺德”。包括名嘴亂象、政黨惡斗等,導致臺灣島內投資蕭條,經濟持續探底。
其實臺灣當局各部門和工商企業界一樣,也都是政黨惡斗、名嘴亂象的受害者。就拿工總所揭示因“缺德”而遭卡關、擱置的5大重要法案來看,其中桃園航空城特定區計劃案,行政部門早在朱立倫當桃園縣長時就已倡議提出,但朱立倫都已先后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新北市長等職務,桃園更是從縣改制為“直轄市”,但桃園航空城特定區計劃案,基本上還在原地踏步。不只坐失桃園航空城所獨具亞太樞紐區位的地理優勢,而且也讓周遭的首爾、上海等航空城得以后發先至,而我們兀自空轉。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自由經濟示范區特別條例的遲遲無法“立法”上路。對比于大陸包括上海、天津、福建、廣東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異彩紛呈,不只臺灣的企業界心急如焚,財經相關部門更是只能書空咄咄了!
另外一個異曲同工的案例,則是有關兩岸監督條例及服貿、貨貿協議在“立法院”持續遭擱置。事實上,經過去年“太陽花學運”的質疑、沖撞,工商企業界也并不反對行政部門提出兩岸監督條例做為亡羊補牢對策。而他們更在意的則是期盼在監督機制下,讓對臺方相對有利的服貿、貨貿協議,能夠順利過關,以彌補臺灣無法和大陸正式簽署FTA的困境,及保留臺商得以繼續逐鹿中原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