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汪靈犀 媒體記者
隨著兩岸互通,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他們發現,簡體字確實簡捷方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像“塵”“滅”這類簡化字造得很高明,甚至連反對使用簡體字的人也不自覺地模仿運用起來。
雖然“捍衛繁體字”的聲音一直都存在,但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簡體字在臺灣越來越頻繁地“拋頭露面”,甚至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用簡體字給同僚寫信。臺灣作家余光中認為,“這是一種生活習慣使然”。他說,以“臺灣”兩字為例,所有臺灣人書寫時幾乎沒有用“臺”的繁體字,都是用簡體。
除商店、風景區外,臺灣校園一直是簡體字“出沒”的集中地。2008年,臺灣高雄縣和春技術學院判斷出兩岸未來交流越來越頻繁的趨勢,首開大專院校風氣之先,將簡體字列入大一國文必修課。隨后,許多高校開設起簡體字課程、舉辦簡體字辨識比賽。臺北大學的學生說,他們在上課時已使用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書籍。在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臺灣大學“國發所”,研究生看的簡體參考書甚至比繁體參考書還多。
如今,大陸人不僅可以到臺灣自由觀光,還可以赴臺投資、求學,與臺灣人戀愛、結婚,在臺生根。島內學者認為,簡體字一定會更加盛行,因為文字的選用是隨著使用者需求而定的。事實上,不少臺灣民眾都認為簡體字、繁體字系出同源,不難認,若不是意識形態的因素,其實沒有不能并存的道理。
兩岸同文同種,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是漢字。實際上,許多簡體字在古代的書法帖上早已出現,并不存在“繁體字才能體現文字之美”的定論。只要能夠方便兩岸民眾的閱讀和使用,方便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順其自然、各取所需才是王道,無需意識形態來橫插一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