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副院長婁瑋日前向臺灣故宮博物院喊話,希望臺北這邊能化解制約因素,讓臺灣的中華國寶文物能解禁赴大陸展出。故宮文物若能共同展出,當然是好事一樁,但要克服背后的障礙,除了智慧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將心比心的同理心。
臺北故宮這邊的堅持是,依據2002年訂定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出借作業須知》第二點與第六點。臺北故宮文物到任何地區展覽都必須滿足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司法免扣押”;第二是名稱載示,即借展地區的展覽與各式文宣都必須冠以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灣和大陸的歷史處境終究不同,清末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使中國淪為準殖民地地位,當時大量歷史文物遭掠奪出境。對大陸而言,其對“司法免扣押權”的顧慮自然較重,擔心此一條款通過,會捍格其追討流失文物的訴求基礎,影響其在全球推動追討流失文物的行動。這一點臺灣方面應以同理心看待。
至于“全稱載示”問題,則比“司法免扣押”要復雜難解,這觸動臺灣民眾的敏感神經,去年6月臺北故宮出借文物到東京博物館,由于海報上并無“國立”兩字,臺當局遭批“喪權辱國”。馬英九則強硬表示:“國家尊嚴絕對優先于文化交流。”可見其政治難度之高。
“司法免扣押”與“全稱載示”結確實難解,正因為難解,若兩岸都能持著助成正向交流的正向態度,努力在不可能中找可能,去突破困境,集心集智,就必能創造突破僵局、擴展交流的正面范例。